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旅遊休閒

組圖:百年老瓦窯 燒出文化新創意

三和瓦窯第四代窯主李俊宏將瓦廠打造成兼具生產與生活的遊藝園地。(李怡欣/大紀元)

【大紀元2016年09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高雄報導)百年來,磚瓦是傳統生活的重要元素,從城邦到聚落,從官府到庶民,不管是建廟、起厝、灶腳、鑿井,均處處可見,一磚一瓦記錄著生活點滴,例如外婆在磚埕前曬菜乾、囡仔調皮被罰盯著磚牆面壁思過、夏夜晚風父親坐在磚階上乘涼、初中女孩倚著紅牆與少年郎道別的祕密…等,老房子就像一個時光寶盒,把舊回憶細心收藏。

紅磚古瓦讓人聯想到老房子,那是台灣50歲以上民眾曾經生活的「厝」,但這對90年代後出生的新新人類來說,「家」是用鋼筋水泥蓋的,就連「阿嬤家」的記憶也從來不是紅磚三合院。年輕人對磚瓦不熟悉也沒有感情,文化記憶的斷層,是傳統工藝傳承的最大隱憂,日新月異的科技侵蝕傳統產業的生存版圖,使文化保存正在與時間賽跑。

百年磚窯廠守住長輩回憶的盒子

1885年,「三和瓦窯」由屏東人許安然在高雄大樹區創立,日治時代取名為「順安號煉瓦廠」,後由大樹當地人李意買下,開始了李氏家族四代的經營,李意將廠名更新為「三和」,意指盼三位後代和睦同心興旺家族。走過98年歲月的「三和瓦窯」,廠內擁有全台僅存的三座龜仔窯,目前已被認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三座全台僅存的「龜仔窯」外型酷似烏龜,也是唯一還在實際生產的古窯。(李怡欣/大紀元)

磚瓦鼎盛時期是日治時代到1960年間,由於大樹區水土良好,造就陶瓦產業優勢,最繁華時境內有30家左右的瓦廠,每天130多座窯爐徹夜煉燒,活絡的窯業支撐起當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就業,當時「三和」更包攬高雄、屏東及澎湖一帶的磚瓦市場,現任窯主李俊宏轉述耆老記憶:「出窯日,天還未亮,一早就有買家拉著牛車,一車一車的排著長長的隊伍,搶著載運磚材」,盛況可見一般。

位於台21縣道上,三和瓦窯矗立在此已逾百年。(李怡欣/大紀元)

直至1970年左右,農村人口向都市外移,加上鋼筋水泥建築逐漸普及,磚瓦市場日漸萎縮,窯廠一間間關閉,如今只剩「三和」一枝獨秀,「工業化講究快速,機械取代人工製造效率」,讓李俊宏感嘆實在追不上。

李俊宏從小在瓦廠穿梭玩耍與幫忙,對瓦窯有深厚情感與感恩之心,因不捨母親年事已高仍得操持廠務,1993年,李俊宏毅然辭去銀行金飯碗工作,回家繼承夕陽產業,一肩挑起老產業的延續命脈。

李俊宏說,「現在年輕人對磚瓦沒有回憶,長輩又年紀大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三和的夢想就是守住爺爺奶奶的珍貴回憶,李俊宏努力守護父母親辛苦拉把他長大的祖業,讓未來的人還有機會接觸到這項老傳統。

李俊宏堅守祖父傳下的瓦窯廠,他身後是穿越高屏溪的火車,舊鐵橋見證了三和瓦廠百年傳承。(李怡欣/大紀元)

全台僅剩龜仔窯老產業燒出新文創

由於不願見到產業凋零,大約10年前,李俊宏開始扎根社區,與在地藝術家攜手,開展第一座立體磚雕藝術品,衍生出磚雕文創用品;他還申請政府計畫,推出DIY體驗、導覽解說、磚雕教學等行程,凝聚社區志工與校園本土文化教材。

等比縮小的可愛小磚頭,是最暢銷的手做商品組,內含膠泥粉、攪拌棒、海綿、1/6半磚組及說明書。(三和瓦窯提供)

為了讓年輕人親近磚瓦,三和設計各式文創小物,例如人氣商品「迷你阿嬤大灶」,構造與實品一模一樣,紅磚灶過去用來燒水煮飯,現在變成茶壺燭台,還有時尚囍字杯墊、磚雕皂盤、簍空燈飾、藝術掛鐘等超過百種產品。

人氣磚造小物「阿嬤大灶」與真品一模一樣,可當燭台暖壺花茶架。(李怡欣/大紀元)

更酷的是,三和還把磚頭賣進百貨公司,拇指大小的迷你磚頭,有如「台版樂高」,民眾可親手拌水泥、砌磚,享受「起厝」樂趣,傳統建材搖身變成大小朋友都喜愛的新文創。

學校戶外教學與團體參訪,小朋友專注開心的玩磚塊,動手體驗「台版樂高」蓋屋樂趣。(三和瓦窯提供)

為了傳承,三和積極開發文創商品並肩負文化推廣使命,但認識瓦窯的人很少,李窯主說,文化渲染是一條漫漫長路,不知何時發酵,但是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希望人們能記得「三和瓦窯」。

古樸的磚紅機器難取代的溫暖

窯主說,三和瓦窯延續古法,原料採用黏性高、砂質少的田土,過去以牛隻踩踏拌勻土水,隨著時代轉變改以機器煉土,再經人工切割、置放陰乾1個月,接著花8天入窯、疊磚與封窯,磚瓦在5公尺高的龜仔窯肚子裡,經過2個月24小時全天候、1千多度慢火不斷灼燒中,幻化出有別於現代磚的色彩與質地,燒製傳統磚要耗費近半年時間,一次最多產出30萬瓦片,過程多仰賴人工技術與匠師的經驗。

李窯主介紹傳統屋脊花窗建築工法剖面圖。(李怡欣/大紀元)

慢工細活雖然趕不上工業腳步,但是古樸的磚紅色卻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溫暖,傳統磚瓦色澤典雅古樸,能調節氣候又不易滲水,具冬暖夏涼的特性。三和提供全台唯一的薄瓦來源,生產清水磚、尺磚、瓦、花窗及瓦當、滴水等各種元件,讓古蹟修復、老屋翻修及時尚空間設計,能找到原汁原味的閩式建材,像是板橋林家花園、台北紅毛城等古蹟修復都找過三和瓦窯。然而,不只是古蹟修復,李俊宏更樂見一般民眾愛上磚瓦,讓時尚與傳統兼具的傳統建築風格蔚為風尚。

三和瓦窯展售上百種紅磚設計品。(李怡欣/大紀元)

做為全台僅存的龜仔窯窯主,李俊宏「苦守瓦窯」,不斷為老產業找新出路,「只要生活中能接觸到(磚瓦),就算未曾住過老房子的年輕人,有一天當他需要時,就會想起三和瓦窯還在。」為了不讓傳統被遺忘,李俊宏嘗試將建材做多層次運用與創意,也期望不斷改良能邁向精品工藝之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磚瓦印象,未來也嘗試進軍海外。不想被消失,三和瓦窯每走一步,就是在力抗被時間遺忘的速度。◇

責任編輯:杜文卿

走進三和就像走進歷史尋幽之境。(李怡欣/大紀元)
超人氣迷你小瓦片,是按實際比例1/8、1/16縮小,堅持保留古色古香的磚紅材質。(李怡欣/大紀元)
桌墊,利用阻熱吸水的特性,以典雅造型豐富生活品味。(李怡欣/大紀元)
皂盤,從土坯開始切割刨挖,過程是消去法,逐漸將造型雕出後燒製。(李怡欣/大紀元)
「太極龍鳳杯墊」屬於窯前燒,圖案就是傳統嫁娶時,替新娘遮頂的米篩。(李怡欣/大紀元)
傳統匠師進窯疊磚。在高5、6公尺的窯洞裡,4、5人接力疊出間距適宜、排列穩固的「磚瓦疊疊樂」,排出符合火路物理原理,靠的是老師傅的經驗。(三和瓦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