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4) 大道真機

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93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第二章 大道真機 若隱若現間

一、大道淵源

千古以來,中華子民生長在神州大地,這裡流傳著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女媧補天」;有著數不盡的神話故事——黃帝乘龍飛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以及令世界各族景仰的悠久文化——太極、河圖、洛書、周易、八卦等。上古的這些文明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是神造的,人是神造的,人生存的環境是神給開創的。

本次人類文明之初,上帝命五帝相繼降臨人間,教化百姓。青帝太皞伏羲首先降生,觀察天體運行規律,始有星緯之文,龍圖河出,龜書洛呈,畫卦造書,布德行惠;隨後赤帝即炎帝神農降生,樹植百谷,民得粒食;因水火有不可相離之兆,繼而下降玄帝,在武當山道成飛昇後,降妖除魔,蕩穢除氛;黃帝位居中主,萬神無越。史載黃帝「具修德,有茂德」,設立百官,建屋室,造舟車,興文字,作干支,製樂器,創醫學,積無量功德於後世。當時,「耕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岸,抵市不預價,市不閉鄙,商旅之人,相讓以財,外戶不閉。」那時的人心愉而不偽,事素而不飾,道統天下。看到「天下既理,物用具備」,黃帝乃前往黟山(今黃山)煉金丹。金丹煉成之時,有珠函盛霞衣、寶冠、珠履及玉壺盛甘露瓊漿從空中降下。隨後空中又降下白龍、彩幡、珠蓋,黃帝攜臣子七十餘人乘龍飛天。眾人見證這一輝煌的壯舉,傳頌後世。

明仇英畫《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黃帝。(公有領域)

黃帝之後,聖人堯、舜、禹在大洪水期間下世,他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完成世間使命後也修道圓滿回天。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滅的規律,三界內物質皆有陰陽兩性,造成人間的善惡同存、正邪相間。歷經二千年的繁衍生息,春秋時諸子百家學說起,魔亂世間,混淆人的思想,創世主派老子下世傳道,釋迦牟尼傳佛法,教導人重德行善,保持中華子民的道德水平相對穩定。

老子給人留下《道德經》,洋洋五千言,盡闡聖人修身治國之道與德。聖人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功成也不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老子筆下的聖人,是中華子民的祖先黃帝、堯、舜、禹。老子道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隨即西出函谷關,匆匆隱去。

二、佛道相爭

佛教傳入中土後,以其普世的慈悲,使百姓得到教化,得到中原皇帝認可,在中土迅速傳開。

相信創世主最後度人回天的安排,為爭取成為創世主最後傳法傳道的普度形式,一些修道者一改道家歷代單傳的傳統,開始廣招門徒。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拜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仙、奉老子為開山鼻祖、以《道德經》為圭皋的道教雛形,出現了歷史上長達幾百年的佛、道相爭。

自南北朝,多次出現道士與僧人對論佛、道二教先後。辯論中暴露出當時佛教、道教的諸多弊端,結論是佛、道教皆非清淨。如北周滅佛時,「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唐令狐德棻《周書》)。據當時文獻記載:「緇衣(指僧尼)之眾,參半於平俗;黃服(指道士)之徒,數過於正戶。所以國給為此不充。」(北齊文宣帝《議沙汰釋李詔並啟》,《廣弘明集》卷二十四)一半人口是僧、道,都不清淨,道觀、寺廟裡妖霧瀰漫。

隋唐兩朝,僧、道爭論不斷。唐太宗專門為此頒發詔書規定道先佛後:

「老君垂范,義在清虛;釋迦遺文,理存於因果。詳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永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則大道之行,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況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郭本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

佛教密宗傳入漢地後,因其男女雙修之法不能被漢人接受,在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密宗在漢地被剷除。《舊唐書》記載:「魏之後,像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於蠹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於九州山原,兩京關,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

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的佛、道大辯論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場辯論會,忽必烈親臨主持,參加辯論的高僧道眾共有五百餘人,道教在論辯中大敗。結果道士十七人被勒令削髮為僧,除老子《道德經》之外,其餘道家書籍如《老子化胡經》等盡數燒燬,正本清源。

元朝蒙古人信奉藏密(喇嘛教)。佛道相爭也側面影響了人對修煉成神、返本歸真的正信。中原大地,人們對中華千古流傳道家修煉及神通功能的關係、概念,迷惑懷疑。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的一段記述,惟妙惟肖地描述人們失道的情形。「問:『神仙之說有諸?』曰:『不知若何。若說白日飛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程氏遺書》)連如此著名的「理學家」程頤都認為,卻病延年則有,白日飛昇則無,後世對道的理解下滑清晰可見也。

元末明初,張三丰大道成真,超凡入聖。隨後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在大明朝再次興起歷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張三丰為祖師的武當道家修煉法門,吸引了大半個中國的朝拜香火,高峰時,家家安鼎,戶戶煉丹。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張三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秦王嬴政(後為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興百廢於一時,一統江山,正本清源,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樹萬古豐碑。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彭城大捷之後,項羽把劉邦當作主要目標。他調整兵力,聯合了齊、趙、魏等國和九江王英布準備南北夾擊,直搗關中。正在這時,歸屬劉邦的魏王豹見劉邦勢衰,起了叛逃之心,與項羽聯手,計劃從側面夾擊劉邦。劉邦必先派辯士酈食其前去勸說,無功而返。不得已劉邦只能再次起用韓信,任命他為左丞相和大將,和曹參、灌嬰等率兵擊魏。
  •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兼併公孫瓚,據黃河以北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封號烏桓,北無後顧之憂。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自擁精兵十萬、騎萬匹欲南向以爭天下。時曹操主豫、兗二州,兵不足兩萬,北有袁紹大兵壓境,南有張繡、劉表不肯降服,東有劉備聯紹,東南孫策蠢蠢欲動,西有關右諸將觀望。
  • 曹操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橫槊賦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詩篇亦多散佚,僅存樂府詩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對建安文學、尤其對曹操詩作可謂充分明瞭,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評價之。所謂「蓬萊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內涵,是為建安文學風骨。
  • 公元627年陰曆正月初一,大唐帝國改元貞觀。正月初三,太宗在宮中大宴群臣,命樂工即席演奏大氣磅礡、震人心魄之《秦王破陣樂》。其中之舞蹈部分,亦將「武」、「舞」結合,將沙場征戰之「武」融入宮廷之「舞」,使男子陽剛之氣盡顯在中國傳統古典舞中,被後世譽為中國古典舞經典之作。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