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灣生質能總裝置量目前是742MW,預計2025(民國114)年達到813MW。經濟部能源局主任祕書李君禮23日表示,台灣生質能大部分由燃燒垃圾產生約629MW,其他包括工業蔗渣、造紙廠黑液、沼氣發電共110MW。
李君禮指出,生質能大部分來自生物,分散各地,處理設備也很分散,集中運輸成本很高,希望推動混燒技術,但不排除集中處理。會優先使用台灣利基料源,利基料源指農工廢棄物、廚餘、汙水處理廠廢棄物。此外,把砧板、漂流木做成固態燃料丸(RDF),發電效力比較高,目前台灣也有這項技術。生質能是循環利用最標準型態,台灣發展生質能料源是問題,台灣料源有多少,生質能發展就多大,發電量會受限。
關於利用漂流木發展生質能困難,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長李允中指出,最主要是料源不穩定,98年莫拉克颱風3天漂流木多達152萬頓、104年尼伯特颱風大部分屬風倒木約三萬噸,今年莫蘭蒂颱風只有三千多噸,漂流木每年穩定的量是6,000~60,000噸,料源不穩定沒辦法大規模扶植下游廠商。
林業試驗所副所長邱祈榮表示,2013年開始單向進口生質能所需木質顆粒,到去年已進口27,000千噸,木質顆粒台灣無法生產,「我們一定要從自己土地生產出來」。台灣可供開發使用的生產性人工林共27萬公頃、竹林3.6萬公頃,都可發展區域木質顆粒生產。◇
責任編輯: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