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組圖:強颱尼伯特吹出台東農業新契機

中華跨境電商發展協會理事長石鴻斌與台東在地農民交流,提出翻轉台東計畫。(方惠萱/大紀元)

人氣: 2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大紀元2016年09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龍芳台東報導)7月初,強烈颱風尼伯特肆虐台東,造成滿目瘡痍的街道與產業的損傷,在國軍和全台各縣市的迅速救援下,台東已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了市容、並回復正常生活,然而,面對颱風帶來超過七億的農損,以農業立縣的台東,真正的災後重建,其實還有漫長的路。

除了政府積極的規劃、並承諾重建一定要讓台東更好之外,一群來自台灣各地想要協助台東復原的民間志工,也逐漸凝聚起來。靠著網路工具的便捷,他們不斷的討論,不斷迸出創意的火花,他們發現,尼伯特雖然吹倒了果樹,吹垮了招牌,但也吹出了台東轉型的機會。

台東海邊裝置的大石頭被尼伯特17級強風吹到路中間。(方惠萱/大紀元)

志工網路成軍傳遞災區實況

在全國聚焦與媒體報導的風潮過後,這群志工為避免台東逐漸被淡忘,便與台東的農友搭起橋樑,建立志工平台,希望能長期持續協助台東農友的復原之路。

這些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些是學生,有些是上班族,有人住台東,也有些人住在台北,經過不斷的溝通,他們利用免費的架站工具成立台東風災整建資源平台,並成立臉書社團「台東風災農地整建《這裡的故事》」,希望將台東復原的過程,持續讓社會看見。

尼伯特風災後,各地志工網路串聯,相約到台東幫農友整理環境。(志工美美提供)

來自台北的熱心志工美美,風災後不到一週,就抵達了重災區太麻里,回台北後,她在臉書上寫下那幾天的故事與感受:

「他們很無力,再過20多天就可以收成的釋迦,一夕之間全毀了,每位都瞬間負債數百萬。」美美希望這段話能夠讓大家更了解當地農民的受災嚴重。另一方面,美美也觀察到,台東農民面對災損,在求助中卻仍能展現樂觀天性,讓人動容。

志工林先生提到:「台東農業以釋迦、荖葉與荖花為主。農損有復原黃金期,越快越好,否則落果與落葉易產生疫病。植物的枯枝也要趕快修剪,否則起風時會打傷嫩葉,影響下次收成。農園的灌溉水管被打壞,也要修復,否則,根系被搖晃與枝葉受損,再加上缺水,元氣大傷,下次收成絕對不好。」他說:「農園常是一家人的生計,如果只修復房子,有得住,却沒收入付生活費與子女學費,很糟糕吧。」

十七暴風受災農友戴健吉經過轉型思考後,決定將荖葉園改種芒果。(戴健吉提供)

一夜致「負」道盡農友心酸

除了傳遞受災情況,平台也搭起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風災過去一個多月後,農友佐佐木桑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台東以小農居多,大多數農民都面對相同的窘境,農地整理完了,接下來呢?有存款的開始吃老本,沒存款的只能打零工,打零工的日晒雨淋一星期,掙得工資也只能修兩坪鐵皮屋頂。」他還用成語「一夜致富」換成「一夜致『負』」,來形容農民經歷一夜風災之後的景況。

有人質疑,風災前農民已經賺了很多,這次風災只是讓這1、2年賺得比較少或沒得賺,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補助款?以及現在具體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農民最慘?

佐佐木桑回應:「簡單來說,這些年的極端氣候,讓農產品產量不穩定,每逢寒害、豪雨、颱風後,農產品產量銳減,價格自然上揚,雖然價格上漲,但農民原本的收成量卻大幅減半。」他以台東名產大目釋迦為例:「原本盤商收購價每斤50元,原產量1萬斤可有50萬,但一個天災讓收成剩下3千斤,雖然價格上漲到每台斤100元,大家以為釋迦農賺翻了,事實上農民只有30萬收入。」

尼伯特風災後,台東釋迦荖葉等作物損失慘重,圖為風災後的釋迦園。(釋迦農陳俊安提供)

為什麼說農民最慘?佐佐木桑說:「因為這一季收入全沒了,田裡的釋迦不僅僅是落果而已,幾乎五成以上都得重新種苗,以一塊一甲地釋迦園來說,農民要花費一甲地的種植成本(農藥、肥料、鋤草、人力工資),收成卻只有5分地的產量,這種情況要等3年以上,才能讓這一甲地恢復平穩量產。」

他表示:「台東多半是小農經濟,多數荖葉農都只有2、3分地面積,補助每分地8千元,小農只有1.6萬到2.4萬,整園費用都不夠,平常收入頂多維持家庭生計,如果想把盈餘拿去擴大種植面積,運氣不好一場風災就沒了。」道出了現實中農友的心酸。

重建之路需要支持陪伴

同樣投身台東當志工的Kiki,在社團中發文表達心聲:「有時受災戶不只需要人力志工來協助恢復農地,更需要的是風災後重新整建的勇氣與心靈的支持陪伴。」

他提到:「每一次當志工必須回到各自崗位而告別台東時,都讓受災戶感到失落,因為給予支持力量的人離開了,接下來的一切只能獨自面對。」因此他期盼:「對經歷這次前所未見的風災造成損害的台東,希望能持續有志工投入,讓來自社會各界的善心志工群,能長期陪伴受災戶用希望和勇氣順利度過難關。」

化危機為轉機翻轉台東計畫應運而生

面對漫長的重建之路,大家也考慮到,全球氣候劇烈變遷,未來與尼伯特風災類似或更強勁的天然災害只會越來越多,於是志工群開始思考台東產業轉型的可能性。台東OpenFabLab與OpenCloud計畫發起人王文忠,邀請中華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石鴻斌,來台東一起交流台東產業轉型的電商思考與方法。

從台北來台東的飛機上,石鴻斌從空中看見了台東受災後的景象,除了不捨,也認為這是台東的一個轉機,於是提出了「17級陣風翻轉台東計畫」。他認為風災讓台灣各地的人看見了台東,那就抓住這個機會,讓台東的農業在重建的過程中能夠轉型,跨入網路時代,並利用跨境電商發展協會的多元通路,讓台東的農業甚至其他產業,可以銷售到其他城市或其他國家。

石鴻斌建議:「原則上以+互聯網+八眾及社企模式運作,建立長期穩定的訂單,可能才是農民要的關鍵,志工們一起協助讓農民有長期穩定的訂單,種出好產品,民眾也不用一天到晚煩惱食安及健康。」他強調:「地球被破壞越來越嚴重,這不會是偶發事件,因為我們不曾想過這樣做,沒建立標準及模組,所以現在就會有問題,但改變永遠不嫌晚,現在開始做,未來就會用得到。」

中華跨境電商協會理事長石鴻斌到台東演講,提出翻轉台東的想法。(方惠萱/大紀元)

「17級風暴讓我們開始省思,我們該如何與地球相處,相信全球都可能會發生」,石鴻斌說:「17級風暴重創台東,農民重建之路非常艱難,甚至有人說台東為台灣人、地球人承受了,當電視報導說台東已恢復時,他們沒有發聲沒有怨言,默默承擔了這無法承受之重,我們想利用此機會,自我升級為地球繼續努力,並藉此機會翻轉台東、翻轉台灣、翻轉地球。」

石鴻斌指出計畫的最後目標:「我們不接受捐款,我們想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您認同我們,請給我們一張長期的訂單,幫助我們轉型,支持我們重建,因為這樣才是良性循環」。他認為這樣才是農友與希望幫助台東的人應該建立起來的默契,當消費者買到農民生產的品質良好的農作物,「會帶動台東進而影響台灣甚至全球善的循環、善的生態圈。」最後民眾就不需每天擔心食安。

轉換思考每個人都是轉型種子

轉型需要網路思維,要翻轉台東的產業,必須先翻轉農友或是台東的思考,因此17級風暴翻轉台東計畫與OpenFabLab與OpenCloud計畫合作,成立「創客星期二」,把OpenCloud計畫的週二例行性會議常態化,從8月初開始與在地農民連結,從設計思考出發,翻轉台東人的思考,以利翻轉台東的產業。

王文忠強調:「翻轉台東這個任務,我們只是發起的角色,當前網路在雲端的時代,都強調分散式運算與管理,翻轉台東計畫與OpenCloud計畫,都是採用分散式管理的思考。換言之,讓每個人都是轉型的種子。」

台東Open FabLab與Open Cloud計畫發起人王文忠(左)與中華跨境電商發展協會理事長石鴻斌(右),討論翻轉台東的機會與合作細節。(方惠萱/大紀元)

他認為,這個計畫必須先播種,把轉型的思考方式與設計思維傳達給這些農友們,「當這些人能夠翻轉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成為了翻轉台東最有利的推手,就能逐漸的加快翻轉台東的速度。」

「創客星期二」強調,一場風災,如何復原、如何重建與轉型都只是一個面向,面對這樣強烈的風災,以及各地天災頻傳,在在都提醒人類,是否應該重新省思我們與環境的關係。對於地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國土未規劃造成的傷痕,公民與政府都漠視環境與生命的後果是什麼?這些問題,不只是台東人,每個人都需要認真的思考。◇

◎新聞小辭典

何謂OpenCloud計畫

OpenCloud計畫與OpenFabLab計畫是一個虛實雙生的姐妹計畫,也是由下而上的雲端平台建置計畫。此計畫是連結在地的創造者(Maker),利用網路世界分散式運算的概念,讓每個人每個企業,甚至在地的每個創作者,都能夠有自己的網路(雲端)銷售平台,最後將這些匯聚起來,凝聚成為專屬於台東人的雲端平台,讓台東跨入網路銷售。

何謂「+互聯網+八眾模式」

「+互聯網+八眾模式」為中華跨境電商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石鴻斌提出的新思考商業模式,改良目前熱門的「互聯網+」(網路結合各種產業)的應用,除了產業連結網路之外,更與網路的群眾連結,達成更大的效益。

其中八眾是靠網路連結達成眾聚、眾新、眾鳴、眾資、眾創、眾時、眾力、眾享的目標,也就是靠大量的大家聚在一起,匯聚大家的新思考、聲音、資金、創意、時間、力量、分享等,完成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其中募資平台就是眾資的經典應用。◇

責任編輯:葉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