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錢永健去世 曾直言不是中國科學家
【大紀元2016年09月01日訊】週三(31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發佈聲明說,在該校任教27年的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去世。享年64歲。
錢永健是2004年沃爾夫醫學獎(沃爾夫獎)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校長普拉迪普科斯拉(Pradeep Khosla )說,錢永健過世時,身在美國俄勒岡州尤金(Eugene)市的一條自行車車道上,但其死因尚未確定。
「羅傑是一個非凡的人:善良,大方,親切,他是位始終精湛的科學家,總是推動他的研究達到極限,以擴大科學的可能性,」科斯拉說, 「他是位難得的、我們無法取代的人才。」
2008年,錢永健因協助從水母萃取「綠色螢光蛋白(綠色熒光蛋白,綠色熒光蛋白)」,以用作研究工具,追踪腦細胞,細菌等,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與錢永健一同進行研究,共同獲得該獎項的,還有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查爾菲和日裔美國有機化學及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
在基因研究與醫學的角度,GFP是研究癌症,腦退化症等的重要工具。錢永健等人發現,透過改造水母綠色螢光蛋白的結構,使綠色螢光蛋白被打入細胞後,能發出不同的螢光顏色,並由此觀察細胞的成長狀況,了解細胞所傳遞的訊息,追踪細胞的變化。例如,讓細胞分裂時發出綠光,停止分裂時發出紅光,而由於癌細胞會不斷分裂及增生,會呈現紅,綠混在一起而發出的黃光。錢永健希望通過進一步完善「螢光造影」技術,透過觀察細胞顏色,更準確地找出癌細胞的位置,並應用於癌細胞切除等手術。
在獲獎後,當中國記者問他「你是中國人嗎?」「會不會說中文?」時,錢永健回答說︰「我在美國出生,成長,但是我不太會說中文。我是美國科學家,這一點很確定。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於一個開放的社會,自由的環境是培育科學家的要件。」
「有許多華裔科學家在西方取得科學成就,但是學術研究無國界之分,不需要拘泥於血統。」錢永健說。
1952年錢永健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臨安。錢家是學術世家,祖父、父親,兄長都是知名學者,伯父是中國知名物理學家錢學森。
錢永健童年時可能患有哮喘,因此時常留在室內度過,並熱衷於在家中地下室的實驗室進行各種化學實驗。16歲時,錢永健首次獲得美國全國性獎項──西屋科學獎。西屋科學獎已於1998年改稱英特爾科學獎。
1972年,錢永健獲美國哈佛大學化學及物理學學士學位1977年,他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並於劍橋大學任研究員直至1981年,1982至1989年間,錢永健出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89年,他轉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擔任教授,一直到他於日前逝世。
而早在2004年,錢永健已獲得沃爾夫醫學獎。至今,錢永健仍是唯一一位沃爾夫獎及諾貝爾獎的華人「雙料得主」。
錢永健曾獲多間知名學府頒發院士頭銜,包括美國醫學院、美國文理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台灣中央研究院等等。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分別向錢永健頒發榮譽博士學位;2012年,英國劍橋大學亦向他頒發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