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汽車共享市場 谷歌全面推出拼車服務
【大紀元2016年09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若水綜合報導)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成熟,用手機打自駕車也成為一塊市場前景看好的大餅,而目前的汽車共享服務遠未滿足市場需求。最新消息顯示,谷歌也希望在此領域分一杯羹,甚至短期內不以盈利為目的。
此舉勢必引發交通領域新一輪大比拼,而最大的得益者無疑將是消費者。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谷歌即將成為優步的競爭對手,在整個舊金山推出汽車分享服務,幫助用戶以便宜價格拼車出行。
只牽線 不牟利
谷歌(Google)今年5月已在加州總部啓動試點項目,幫助谷歌、沃爾瑪(Walmart)和奧多比(Adobe)等當地大公司的2.5萬名員工使用位智(Waze)應用去聯繫同行者。任何本地位智用戶都可註冊為司機,而乘客每天只能在上下班通勤時分打車2次。這一限制幫助位智避免出現類似多國出租車司機 抵制優步的事件。
與優步(Uber)和来福(Lyft)等公司提供的按需無租車服務不同,位智希望將有同樣出行方向的乘客與司機聯繫在一起。谷歌表示,其目標是儘可能地降低車費,鼓勵車主成為司機,但不用擔心自己變成專職出租車司機。在當前的試點中,乘客支付司機每英里54美分來分攤油費成本,遠低於優步和來福。谷歌並不從中賺錢。
谷歌今年9月將把這一項目推廣至整個舊金山地區,若取得成功,還將繼續擴大服務範圍。位智開拓新市場的道路或許會類似於這家公司在以色列的發展。谷歌去年在以色列的通勤者中開始測試拼車服務以來發展非常快,目前已普及至該國的大部分地區,當地乘客能隨時通過位智叫車。
在未來的發展中,位智將允許舊金山的任何用戶註冊為司機或乘客。儘管谷歌目前並未從中收費,但消息人士稱,谷歌未來將在以色列和舊金山探索多種不同的費率。一些沒有被優步和來福打入的海外市場也是位智的重點發展方向。優步和來福則拒絕對此置評。
曾合作 現競爭
谷歌2013年收購創立於以色列的位智。後者根據司機提供的信息提供實時的駕車導航服務,現在則成為谷歌打入汽車分享市場的重要入口。谷歌進軍分享出行服務,勢必與優步發生衝突。已成立7年的優步被認為發明通過智能手機打車的服務,在美國的市場覆蓋率達85%以上,目前估值約680億美元,是彭博社估值排名榜上唯一一家非上市新創公司。
谷歌和優步曾是各取所需的合作夥伴。谷歌旗下創投基金(GV)2013年曾向優步投資2.58億美元,幫助谷歌首席法律顧問德拉蒙(David Drummond)進入優步董事會。但兩強聯手已經成為泡影,雙方近期在某些領域變成競爭對手。雙方的競爭究竟有多激烈?從這個月發生的事足以說明一切。
優步收購6個月前由谷歌資深員工創立的自駕卡車公司奧圖(Otto),並「掏空」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實驗中心,並聯合汽車廠商沃爾沃研發自駕車,8月18日更宣布月底在匹茲堡測試自駕出租車,從而率先開始自駕技術的商業測試。
當天優步總裁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公開表示自己要做第一,與谷歌等公司展開正面對決。這不啻給最早進入自駕領域並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的谷歌當頭一棒,也讓業內競爭對手措手不及。谷歌2009年啓動自駕車項目,目前測試車輛的行駛里程已超過180萬英里(約290萬公里)。
此前一直在打車應用中使用谷歌地圖的優步,在一鍋端微軟必應地圖團隊後,也開始自主開發地圖應用,以降低對谷歌的依賴。谷歌地圖則加入優步更多競爭對手的叫車預約服務。
德拉蒙8月29日宣布退出優步董事會,理由是業務重疊造成利益衝突,彷彿重演蘋果前董事施密特(Eric Schmidt)轉投谷歌改善安卓(Android)與iPhone競爭的往事。不過GV首席執行官克雷恩(David Krane)還將繼續擔任優步董事會觀察員。
而現在谷歌又把觸角深入優步的老本行,在優步的大本營舊金山推出自己的拼車服務,無疑是將戰火燒到優步的家門口,被視為對優步自駕車挑釁的回擊方式。消息人士表示,谷歌正考慮利用分享出行服務測試自駕車。公司高管公開承認,分享出行將成為自駕車可能的商業模式。
具挑戰 存機遇
憑藉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終極目標是顛覆交通出行行業,而位智只是其中一部分。澳大利亞咨詢機構麥格理集團分析師本‧沙赫特(Ben Schacheter)表示,位智提供分享出行服務是谷歌水到渠成的下一步,也再次明確其為自駕車找到「盈利出口」的意圖,掀起交通運輸新革命。但他提醒谷歌還需解決包括法律、安全和價格等多方面問題,「我並不認為他們對於可能出現的許多問題具備豐富及可參考的經驗」。
消息人士表示,與優步和來福一樣,位智的司機並非公司員工。但與優步不同的是,谷歌並不驗證司機的身份,乘客需自行鑒別司機是否有問題,也不會僅憑乘客說辭免除一些「問題司機」提供駕車的資格。位智在谷歌內部有獨立部門,目前的活躍用戶達6,500萬人。
加州薩克拉門托29歲非營利機構員工李吉特(Robert Rickett)自稱每天使用位智導航,尤其是每晚擔任來福司機期間。他表示不會放棄來福而轉向位智,除非後者能給司機帶來更多福利。但他也承認,位智在司機中的良好聲譽是重要優勢,儘管並不清楚位智為谷歌所有,「有很多人信任位智,如果他們可以利用好這一點,那麼就有能力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小貼士:共乘
即拼車(Carpool),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共乘汽車旅行的交通方式。多人共乘一輛交通工具可減少人均旅行成本如油費、過路費等,也能減輕駕駛壓力。共乘還是對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交通堵塞,並削減停車位需求。
在高污染和高油價的情況下,政府經常鼓勵民眾共乘出行。共乘旅行2009年占美國人出遊方式的43.5%。還有工作機會聚集和人口密集地區的10%美國人共乘上下班,但60%乘客是家庭成員。共乘較少發生在工作中長時間相處的人、年紀較長的工作者和私房屋主身上。
優步估值喊太高?專家:步入成年禮
爭議不斷的優步估值已高於標普500指數8成公司,紐約大學金融教授達莫達蘭(Aswath Damodaran)認為,優步遇到獲利瓶頸,價值已沒有上漲空間,評估其真正價值只有300億美元,比最近一期募資所獲估值少一半多。
達莫達蘭表示,優步的共乘模式會持續擴大,但營收卻未必同步增長,特別是退出中國市場,會降低未來的潛在獲利。加上優步一直降價或推出特別促銷,顯示其商業模式受到挑戰。他認為優步現在的支出中很大一部分花在維持營收,而非驅動成長。
達莫達蘭說:「讓許多公司在短時間內就大幅成長的商業模式是有缺陷的,因為這些公司成長這麼快,是因為將營收轉化為獲利時沒有護城河保衛。」他認為,現在年輕公司都面臨「成年禮時刻」,即快速成長後必須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獲利性。
達莫達蘭認為,投資人起初對共乘用戶數字如城市、乘客、司機等買單,後來就會問如何把這些驚人的數字轉化為營收,「破壞很容易,但從中賺到錢很難,而共乘公司即使用戶持續增加,仍未想到如何把營收轉成獲利」。
達莫達蘭還提到,優步和其它共乘平臺都沒考慮把司機變成員工,但這將來會發生改變,從而面臨監管問題,增加支出。西雅圖已決定讓共乘公司司機組織工會,可能就是為優步和來福增加成本的前兆,「在法律層面,許多城市持續為共乘公司拋出路障」。
隨著蘋果、谷歌、特斯拉等更多科技公司爭食這塊市場,達莫達蘭認為現在的共乘公司顯然在與計程車及租車公司的破壞性戰爭上贏得第一階段並得到龐大資本,但下一階段在所有共乘公司中一定會出現輸家。
優步香港受挫 暫停部分服務
優步在亞洲市場的業務進一步受挫。繼早前宣布9月撤離澳門後,該公司8月30日證實將於9月5日起暫停香港計程車及客貨車服務,但商務車(UberBLACK)和菁英(UberX)服務仍會繼續。
這家美國叫車業者近年攻陷全球多個市場,但在亞洲卻接連吃敗仗。發言人解釋共乘服務是優步的核心業務,因此重新調整營運策略,繼續提供絕大部分乘客選用的服務。他同時強調香港和澳門是兩個獨立的營運業務。
優步上星期公布,由於澳門政府遲遲未就規管共乘服務立法訂下時間表,令司機累計被罰款超過1千萬澳幣,警方更多次拘留乘客,導致服務難以維持。
該公司在臺灣的業務也未見曙光。中華民國行政院8月26日曾召集多個部門開會商討,研究優步營運爭議及計程車產業等相關問題,隨後宣布持續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方案,並加強取締違法營業,還將修例加重罰款,令優步合法化確定無望。據悉,優步自2013年登陸臺灣營運至今,已被罰款約6,832萬元新臺幣。
此外,優步在中國市場纏鬥2年後,也不敵本土公司滴滴出行,最終被對方併購。
業務受挫外,美國母公司財務表現也亮起紅燈,上半年虧損至少12.7億美元,主因是給予各國司機高額補貼所致。
15分鐘路跑近2小時 中國滴滴拼車出奇葩
優步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滴滴出行,日前上演了一齣令人啼笑皆非的「誤會」。
山東青島市民遲女士說:「15分鐘的路竟然跑了1個多小時。本來去參加同學聚會,我到的時候朋友都吃完飯了。」她將近期的這次滴滴拼車經歷稱為「奇遇」——兩組拼車乘客的目的地竟在兩個相反的方向,本來5公里的路程變成10多公里。
據介紹,遲女士8月12日用滴滴網約車的拼車服務,準備從浮山後6小區前往山東路萬象城,軟件顯示的支付金額是11.8元,接單的車是一輛紅色江淮。當車行駛到山東路澳柯瑪立交橋時,本應向南行駛的汽車卻向北面駛去。這時遲女士才知道,當時車上另一位拼車乘客的目的地竟是四方長途站,兩個目的地的方向截然相反。
這樣的乘客為何會拼在一輛車上?遲女士對司機提出疑問。司機回應稱,這是系統設定的路線,自己也沒辦法改變。遲女士無奈之下只能接受滴滴的安排,等車子繞回到目的地時,已經過了1小時45分鐘。雖然最後支付的費用不變,但錯過聚會的遲女士還是很不高興,「坐公交車也早就到了,所謂拼車不是應該就近路線拼在一起嗎?這種南轅北轍的拼法實在是太誤事了,根本沒把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多次提出投訴後,滴滴以賠償遲女士2張10元乘車券了結爭執。 ◇#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