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二十四節氣‧立秋‧成語典故

一葉知秋 感應自然洞察先機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7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葉知秋」成語典故

說到立秋就聯想到「一葉知秋」的成語典故!這是中國古人在二千年前就洞察了以小明大、見微知著、以近論遠的智慧,同時教了人掌握先機的良方。

從觀察到個別的細微的跡象,據以推論到整體大形勢的發展趨向並掌握先機的洞察智慧,早有漢朝淮安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說山訓》的提示:「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這裡說,看見一片樹葉的凋落,預知歲暮之將臨。

後代成語典故演繹

後來在唐人的詩中有了引出一葉落而知秋的名句:「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到了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在其名作《南柯記.第二齣》中衍創出這樣的詩詞名句:「恨天涯搖落三杯酒,似飄零落葉知秋。」

梧桐樹「一葉知秋」。(Fanghong/wikipedia)
梧桐樹「一葉知秋」。(Fanghong/wikipedia)

此外,《淮南子‧說山訓》教導人「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就是說只要嚐一小塊鍋裡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鍋肉的味道了;要想得知空氣中濕度高低變化,只要懸掛一小片羽毛和木炭觀察一下就能知道了。這都是以小明大的智慧。還有「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是和「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一樣的以近論遠的先見之道。

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從細微處洞察人之所未見,從遠端推知事物的演變趨勢,這種智慧於古於今欽為大用。《淮南子‧說山訓》曰:「物固有以不用為大用者!」不要漠視看似無用之物、細微之末,它們都可能是備大用之用啊!@*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據民視新聞報導)24節氣已經進入了「立秋」,正是青少年「轉大人」的好時機。因為在中醫理論有「秋收冬藏」,利用針灸,讓體內的氣達到轉骨效果。想要長高的少男少女,來求診人數多出一成。
  • 趙威後是一位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
  •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宋代詩人劉翰的這首絕句,描述的正是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立秋之日場景。今年立秋是8月22日22點,經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人們的身體需要得到恢復。中醫上講肺主秋,立秋養生應當遵循潤燥、補肺、養陰、多酸等法則,且不宜大補,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
  • 西晉時有個大富豪,名叫石崇。他曾經當過縣令,後來又做過武帝的侍從官。五十一歲,他出任荊州刺史。在荊州任上,他縱容官兵劫掠客商,奪取財寶,成了西晉有名的大富豪。而當時的後軍將軍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這人也是個大富豪。
  • 一葉知秋,指見一葉落,便知秋天的到來。喻為由一些細小的事情所體現的徵兆,就能判斷出它牽扯的整個事物或世局的衰敗和滅亡的結局。
  • 很多小說或故事中,都講到神佛慈悲,會挽救人的。而他們救人也不是隨隨便便而救 ,只救正直善良的人,教誨人改惡從善。神佛救人之前往往讓人吃苦,為了做成一件好事,讓人歷經艱險,百折不回,在困苦中還要幫助別人,能為堅守道義而付出和犧 牲。最後,好人追隨神的指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達成目的,從而得到美好的結局 。
  •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今年立秋的時間是8月8日04點01分。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
  • 早晚戒流火, 立秋搖清風。 木葉拂夏色, 明月照梧桐!
  • 近日,北京著名遊覽勝地頤和園一座大殿,屋頂殿脊上的一座「騎鳳仙人」古物失蹤,起先疑在過年期間被盜走,後來官方稱被風吹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