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新指標是鎮壓指數
【大紀元2016年08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報導)中國經濟方向的最佳指標之一現在是一個政治性指數。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中共政權在加強對那些被它視為「麻煩製造者」的異議人士的攻擊。《華爾街日報》稱之為鎮壓指數。
《華爾街日報》報導表示,隨著中共當局掙扎應對搖搖欲墜的增長——中共合法性的主要支柱,北京領導人不得不面對實施艱鉅,但是必要的經濟改革。
同時,政策混亂的證據在增加。《人民日報》五月份引述「權威人士」的文章暗示,中共高層顯然在給予經濟多少刺激的問題上意見分歧。
隨著中共打壓潛在的異議人士,中共最近開始對人權律師和活動人士進行一系列審判。
現在對於中共來說是危險的時刻。它知道,加速經濟轉型將衝擊經濟增長,可能將產生社會動盪。
經濟轉型更多的是一個政治挑戰而不是經濟挑戰。它將重新分配經濟利益,讓經濟增長的好處從大型國企流向家庭。
並且這個過程將威脅破壞中共的制度。國企為政權提供資金,給工人提供就業。中共寧願維持殭屍企業,也不願意讓工人上街抗議。
因此,中共寧願放慢關閉殭屍工廠的步伐,繼續追求不現實的高速增長目標。
鎮壓指數的構成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共迫切加強政治打壓。人權律師的困境是鎮壓指數的主要依據之一。去年,逾300名法律專業人士和活動人士被短暫拘押或審訊,幾十人被正式逮捕。審判作秀眼下正在進行。
鎮壓指數也追蹤中共對公民團體的限制,審查的強度,和官媒提及「顛覆國家政權」的「敵對勢力」的次數。這個詞彙源自於毛澤東時代,是衡量共產黨高層偏執狂程度的可靠指標。
鎮壓指數的一個亞指數可以追蹤電視上播出導彈、戰鬥機和戰艦畫面的多少。上升的民族主義是政治不安全感的又一個必然結果。
這股政治肅殺氛圍讓人回憶起1989年天安門血腥鎮壓之後不久。並非巧合的是,中國那時候的經濟也陷入困境。
公益律師可以凝聚分散的民怨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公益律師成為鎮壓的靶子,是因為在經濟日益窘迫的時刻,他們有能力協調和凝聚分散的民怨。換句話說,他們為權利意識日益高漲的公民提供了維權的方式。這跟列寧式政黨自上而下控制社會的本能相對立。
那麼這裡存在一個矛盾。經濟轉型可以在不放鬆社會控制的情況下成功嗎?審查跟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互相對立;意識形態教條壓制對創造力的自由探索。
中共的政治信號嚇壞了私營領域。私營企業創造幾乎所有的新增就業,並推動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私人投資在崩潰,儘管政府下令地方官員為經濟唱讚歌。
私人不願意投資的部分原因可以歸咎於全球經濟疲軟導致回報下降,以及人民幣貶值。但是另外一個原因是中金公司分析師所稱的「不確定性陷阱」,也就是人們對於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和實施計劃的懷疑。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