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8月21日訊】為期17天的里約奧運將結束,不少選手功成名就,但大部分的運動員得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壓力,企業贊助雖可解決財務壓力,但也有運動員拒絕業者,維持單純的訓練。
美國選手飛魚費爾普斯(Michael Phelps)與體操女王拜爾斯(Simone Biles)是里約奧運的大贏家,兩人廣告收益遠超過金牌的價值,但多數奧運選手離開競技場後,得面臨長期訓練衍生的財務壓力。
費爾普斯獲得運動品牌Under Armour的終身贊助,身家約5500萬美元。拜爾斯在倫敦奧運後,也獲得約200萬美元的廣告贊助,如今有運動品牌耐吉(Nike)和食品、家用產品等廣告傍身。
不過全球過萬名奧運選手多數沒那麼幸運。
美國田徑協會統計,美國田徑項目排名前10位的選手,當中有一半從運動上獲得的年收入未達1萬5000美元,只有20%的運動員整體年收益達5萬美元。
投入運動得花時間與大量金錢。選手使用場地與器材、聘用教練、賽後復建與參賽費用等支出,多數運動員得自籌資金。
以美國為例,美國奧委會2008年北京奧運的轉播權利金約為6億2500萬美元,金牌選手可獲2萬5000美元,銀牌為1萬5000美元,銅牌為1萬美元,金額遠低於他國為拚獎牌提供的高額獎勵。
為了實踐奧運夢想,美國有划艇選手得遛狗和當保姆來維持生計與訓練,有田徑選手白天是會計師或教師,接近賽事前,得獲得僱主同意,才能全面投入訓練與參賽。
企業贊助與廣告雖可讓運動員富甲一方,但業者要求甚高,不是每個選手都可配合,或接受業者提出大量曝光的苛刻條件。
19歲的自由式女王雷德基(Katie Ledecky)里約奧運後將返回史丹佛大學就讀,並繼續訓練,準備參加世界錦標賽與下屆奧運,她拒絕部分品牌贊助,只為全心投入學業與訓練。
(轉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