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芝山文化生態園區記趣
偶然在網路上見到台北芝山岩與芝山文化生態園區風景宜人,交通便利,適合全家出遊,決定帶領全家老中青三代前往一探究竟。
芝山岩距離捷運芝山站很近,1993年政府核定芝山岩為二級古蹟,因所在地質層有2,200萬~2,000萬年前的大寮層,以及傲人巨木景觀,因此於清朝和日據時期被珍視為天然紀念物,妥善管理維護。芝山岩一側的西隘門是三級古蹟,台北市唯一保存完整的隘門,為早期防衛用碉堡;另一側為芝山文化生態園區。整個芝山岩規劃完整環狀棧木步道,平日經常有民眾健行運動。
走在棧木步道上,一步一步來到芝山文化生態園區,前身是軍事情報局彈藥庫,為國家軍事重地。2002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接手管理,陸續修建園內建物,規劃各個不同主題區塊,然後委由台北市野鳥學會芝山岩管理處經營,於2005年12月31日開放大眾購票參觀。
芝山園區內就像森林寶庫,枝葉繁茂,鳥語夾雜蟲鳴,交織成一首首大自然交響樂。園區內設計許多主題空間,包括:生態暖房、芝山岩展示館、得得之家、自然教室、水生池、芝山草堂、考古坑教室、香草園和楓香廣場。內容豐富多元,以輕鬆活潑方式帶領遊客親近自然,前四個主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生態暖房
相信這裡是孩子們的最愛。烏龜、竹節蟲……,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玻璃屋內牠們的生活動態,大大滿足孩子們好奇心。
芝山岩展示館
入口處是紀念品小店,隔壁就是兒童手作區。今天手作區的DIY功課是昆蟲小錢包,孩子們自己設計小錢包外觀,不只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把自己的作品帶回家作紀念,孩子們都樂在其中。
展示館後半部為文化遺址展示。在芝山岩挖掘舊石器晚期與新石器時代使用的陶器用具(如陶罐、陶瓶、陶缽)和石器工具(如石鎚、石斧),出土文物歷史悠久。原來台北盆地早期都在海平面以下,只有芝山岩和圓山是突出小山丘,因此 有幸保留當時人類活動遺跡。
得得之家
在野鳥學會接手管理後才增設這個主題,芝山園區收容許多傷鳥,不是病鳥。這些傷鳥受傷後在這裡療養,康復後野放,有些野放後又飛回來,還把外面認識的鳥類同伴們通通帶來,憑添熱鬧氣氛;有些受傷非常嚴重,例如斷翅,已經無法覓食謀生,只能住在得得之家成為終生會員。目前得得之家已收容不少傷鳥,包括藍鵲、黃頭鷺、小白鷺、東方雀鷹、大冠鷲……,一旁有詳盡介紹展示牌,遊客在賞鳥同時增進對鳥類了解。
得得之家是台北傷鳥救護站,取名「得得」源自真實故事:十幾年前一個風雨交加夜晚,一位女士在路上發現傷重領角鴞(就是貓頭鷹,但園區都是稱呼領角鴞),將牠帶回家療養,取名Bread(布萊得),暱稱「得得」。結果得得不但沒有復原,反而更嚴重,甚至脫像,羽毛白化並且營養不良脹死。
這位女士十分難過,原來是她一直餵食得得吃白吐司麵包,領角鴞是肉食性,胃內沒有分解麵包的酵素,所以出現反效果,營養不良,肚子卻脹死。當年她不知道傷鳥可以求助誰,野鳥學會知道後,在芝山建立得得之家,收容受傷需要照顧的野鳥。
自然教室
教室外面有一連串圖文並茂說明,包括:天牛、樁象、蛾、蝶、蜘蛛、蝗蟲……包羅萬象。教室裡面更是吸睛,陳列真實鳥類標本,例如都市三俠——綠繡眼、麻雀、白頭翁。自然教室也有領角鴞標本,但不是得得,志工說得得脫像了,不適合作為生物教材,這個領角鴞標本是取自一隻得得之家的終生會員,牠來到得得之家時已經失明,死後被做為標本。
志工見我們一路遊來總是很認真很專注,忍不住提起傷鳥起因,也希望喚醒大眾多多注意,愛惜生命,避免傷鳥越來越多。
‧高速公路車多,馬路車多,被車撞死的鳥也越來越多。
‧人類開發,樹林綠地減少,鳥類棲息地因此變少,鳥生活環境危險性提高。
‧光害:例如夜行性動物領角鴞,車燈造成領角鴞暫時失明而撞車、撞樹或撞到其它東西。
‧人類其它行為造成野鳥死亡。已經有許多事例,小鳥心臟小,幼雛心臟更小,人類因為好奇靠近野鳥,野鳥受驚嚇而嚇死暴斃。
參觀完芝山文化生態園區,覺得它是天然小天地,獨樹一格。在台北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鬧區裡,還有這麼一處離塵不離城的靜土,瀰漫自然芳香,這是台北人的小確幸。閒暇時到芝山呼吸芬多精,身心舒暢,賞野鳥時記得保持距離,愛牠就是不要打擾牠,留給牠生活空間。@*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