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安琪綜合報導)吃魚有助於腦部發育,想懷個聰明健康的寶寶,孕婦的飲食最好包括魚類;可是,不少孕婦擔憂魚受到重金屬殘留的汙染,會影響胎兒的發育。本文匯總專家的看法,探討在吃魚和不吃魚之間,孕婦究竟該如何拿捏?而吃魚時,需注意哪些食安問題?
孕婦難為? 吃魚和不吃魚的隱憂
在每天飲食中,孕婦需要27克的鐵質以預防貧血,以及71克的蛋白質才能維持胎兒的生長和母體生理變化的需求。魚肉屬於優質蛋白質,同時含豐富的鐵質;營養師進一步表示,蛋白質淨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註)愈高愈好,除了蛋和牛奶,魚肉是淨利用率較高的蛋白質。此外,多脂魚含有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具有抗發炎的特性,還有助於嬰兒的腦部發育。所以魚肉是孕婦最好的膳食來源。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海鮮存在著甲基汞和環境毒素污染的問題。甲基汞過量會損害腦部發育、腎臟功能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特別是肉食性魚類體內積存了較多量的甲基汞,它會透過母體的胎盤傷害胚胎的發育。
該吃和不該吃的魚
吃魚好處多多,考量到污染問題,除了控制份量外,還需慎選魚的種類。建議每週進食12盎司為宜,每星期約吃2~3餐。至於魚的種類,基本原則是購買食物鏈底層的魚。美國當局推出的2010年膳食指南中,建議的魚類有鯰魚(Catfish)、明太鱈(Pollock)和鮭魚(Salmon)。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和環境保護署(EPA)於2014年增加了吳郭魚(Tilapia)、鱈魚(Cod)。世界著名的醫療機構梅奧醫院(Mayo Clinic)還將鯷魚(Anchovies)、鱒魚(Trout)列入飲食清單。臺灣中央究研院2015年修定的臺灣「海鮮指南」,建議的低汞魚包括四破魚、竹筴魚、沙丁、秋刀魚、飛魚、白帶魚、剝皮魚、臭肚魚、吳郭魚、虱目魚等。
鑑於汞含量,孕婦若要吃長鰭鮪魚(俗稱白鮪魚,albacore, white tuna),每週以6盎司為上限。在溪流、池塘、湖泊垂釣獲取的魚,可能都受到工業污染,孕婦要慎食。
一般來說,位於食物鏈上層長壽的大型掠食魚,體內的汞等重金屬含量高,例如鯊魚(Shark)、旗魚(又稱劍魚或馬林魚,Swordfish)、大鯖魚(King Mackerel)和馬頭魚(或稱方頭魚,Tilefish),美國膳食指南中特別提醒孕婦避免食用這類魚。
除了不攝取汞含量高的魚,也不要吃生魚料理或未完全煮熟的魚,以免感染細菌或寄生蟲,例如生魚片、生魚片壽司、冷藏煙燻魚等。
其它食安問題
吃魚的食安並不侷現於飲食層面,從選購、冷藏保鮮、料理到烹調都需謹慎,才能防範食源性疾病。
☆選購:選購新鮮魚的要領包括魚的眼睛需透明清澈,鰓呈淡紅或暗紅色且無腥臭味,肉質有彈性,肚子沒有破裂或血水滲出。即使魚的外觀完好,把魚掰開來聞,若有異味表示內臟已腐爛發臭,也不宜食用。
☆冷藏:許多細菌在危險溫度帶(即7~60℃之間)能快速生長繁殖。因此採買回家後,儘早把魚放入冷藏庫中,並於24小時內烹煮並食用完畢。
☆料理:料理食材前,用肥皂與溫水洗淨雙手。為防止廚房內細菌蔓延,要時常清洗砧板、盛裝食材的容器和料理檯面。
☆烹調:加熱烹煮至63 °C (145 °F)並確保魚的內部熟透,方可消滅細菌或感染疾病的微生物。碰過生魚的餐具,在未用熱肥皂水清洗前,絕對不要用於盛裝熟魚以杜絕交叉污染,而造成食物中毒。
註:蛋白質淨利用率是指消化吸收的蛋白質為人體所利用的比率。而蛋白質淨利用率愈高表示蛋白質的質地愈好,並且愈容易為人體所吸收。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