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康健雜誌》29日公布消費者對通路商信任度調查結果,55%認為通路商應負起源頭管理責任、41.8%不滿意通路商處理食安事件方式,42.7%曾買到酸敗、過期、黑心等食品。對於廠商的良心與社會責任,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說,良心沒辦法檢驗,但法律中有窩裡反條款可以彌補。而事業比較成功的業者應該成立基金會回饋社會、多做公益。
廖啟成表示,通路商直接接觸消費者,應該站在消費者角度,替消費者選擇安全性高、CP值較高的產品。通路商還應負起社會責任,包括多鼓勵銷售在地產品,利用快到期食品幫助弱勢等。他也提醒,檢驗不代表一切,食安不是只靠檢驗,必須做好源頭管理、做好工程製造優化管理。
食物從農地、農民、加工廠、通路到消費端,立委余宛如指出,每一環都合作才能真正解決食安問題。台灣最大問題是大部分人都要政府處理,應該喚醒社會力,大家一起做食安小尖兵。國外對通路社會責任反思非常多,包括通路應該把關食物來源、要有標準,很多通路一起合作。歐洲爆發食安議題之後,推出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認證,合作從源頭改變農業生產過程,包含水源管理等,這分力量從歐洲延續到全球。
對於通路商如何負起源頭管理責任,余宛如表示,政府要扮演積極的角色,可透過平台邀請他們為食安把關盡一分心力,思考如何透過他們改變源頭生產,確保生產過程透明、安心。
余宛如說,通路也扮演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國外許多通路教消費者怎麼認識、選擇對社會環境友善的食品。最近立法院在推動食農教育法,希望從小教育小孩及民眾,認識產品到餐桌上食物的正確觀念。新一代年輕人很喜歡銅板經濟,罐裝飲料買得凶,卻不太在乎它的來源或當中糖含量、奶精會對身體不好。食物教育在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都已經立法在推動,希望台灣能趕上。◇
責任編輯: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