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粉絲抗議 川普強勢挑戰 希拉里面臨苦戰
【大紀元2016年0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史軒之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雖成功獲得提名,但前對手桑德斯的忠實支持者卻依然對她不依不饒,不但再度示威,還警告民主黨恐因提名而嚴重分裂。此外,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也對希拉里構成強有力挑戰。外界認為,希拉里正面臨一場苦戰。
桑德斯支持者抗議不斷 民主黨深陷分裂危機
桑德斯的很多支持者本來對初選結果就不太滿意。加之民主黨大會前夕,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電郵外洩,曝光了高層在初選中偏袒希拉里、壓制桑德斯的內情,令這些支持者更加憤怒。即便桑德斯25日親自在民主黨大會上演說,呼籲支持希拉里以彌合黨內分裂,也未使他們改變心意。
26日晚,民主黨大會宣布希拉里獲提名後,桑德斯的部分支持者憤然離開會場,有人邊走邊說:「操控!這就是民主的樣子!」
隨後,桑德斯的大批支持者,其中包括上百名黨代表,突然現身大會現場的媒體中心,一些人嘴上貼著膠帶,喊完質疑初選不公的口號後,靜坐抗議。他們說,他們正以和平的方式,抗議民主黨將其拒之門外。
大會25日開始至今,已有數千名活動人士走上街頭,表達對桑德斯的支持。一些以「要不選伯尼,要不就完蛋!」(Bernie or Bust!)為口號的支持者,還威脅要打斷希拉里獲提名。
24日,大會開幕前一天,大批支持者也齊聚費城市中心抗議。他們一再高喊,對DNC說「不」,「我們不會投票給希拉里」。
福克斯新聞網報導,27日,桑德斯的忠實支持者更發出警告,民主黨可能因提名希拉里而嚴重分裂。
密歇根州弗林特市22歲大學生科里·詹姆斯(Cory James)表示:「我猜想,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將徹底改變美國政治的事件。」他預計民主黨會因希拉里獲提名而分崩離析。
來自密蘇里州布恩維爾的迪克思(Debra Dilks)表示:「希拉里沒有獲提名,這個提名是偷來的。」迪克思還說,她不確定自己是否要在11月總統大選中投票。
希拉里誠信備受質疑
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負責人戴博(Robert Daly)25日表示,希拉裡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誠信度。
他說,僅33%的美國人相信,希拉里在公開場合說的是真心話,另一些人則認為,她說話是經過政治考量的。而川普則不存在這個問題,雖然不少人認為他很粗魯、過分,但大多數美國人,包括川普反對者在內,都認為他說的是內心所想。
桑德斯一名支持者克拉克(Heidi Clark)向中央社記者表示,要她聽桑德斯的話投票給希拉里「不可能」,川普說話直截了當,而希拉里當國務卿時支持TPP,現在競選總統時卻說不支持,「她哪句話是真的?」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引述加州共和黨政治顧問艾克里(Kevin Eckery)的話說,希拉里削弱川普的努力並不夠,因為她沒有承認很多選民的擔憂,而是置之不理。他指出,在政治場中也如同人際關係中一樣,被人認為無視他們的擔憂,只能滋生更多的憤怒。
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網站報導,專門研究美國總統大選的美國大學歷史系教授李赫特曼(Allan Lichtman),在給希拉里的建議中提到,她必須直接面對電郵爭議,尤其是任國務卿期間使用私人電郵服務器的「電郵門事件」,這一疑雲不會像一縷輕煙一樣消失,人們期待看到她本人直接說出哪裡做錯了。
希拉里要想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還必須贏得更多美國人的信任,設法抹除選民心目中「不誠實」的印象。
川普支持度竄升 強勢挑戰希拉里
Thank you!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CNN/ORC25日公布的最新全國民調顯示,得益於共和黨大會的助力,川普的支持度頗有起色。若加上綠黨與自由黨參選人吉爾·斯泰因(Jill Stein)和加里·約翰遜(Gary Johnson),川普以44%對39%領先希拉里;若希拉里與川普兩人對決,川普支持率則升至48%,希拉里為45%,這意味著川普支持度在共和黨大會後反彈了6%。
這份民調也顯示,川普的好感度(Favorability)也從共和黨大會前的39%,增加至46%。在處理經濟與恐怖襲擊的問題上,選民信任他的比率,領先希拉里10%以上。在處理國際事務上,川普也將希拉里的領先優勢削減了7個百分點。
川普的個人形象也得了相當的改善。現在有52%的人說,川普競選總統是為國家利益,而不是為個人利益,僅44%的人對希拉里持這一看法。認為川普誠實守信的人也從38%上升為43%。
路透社/易普索(Reuters/Ipsos)26日最新公布的民調也顯示,可能投票的選民中,39%的人支持川普,37%支持希拉里,24%都不支持。川普領先兩個百分點,誤差在4個百分點之內。
CNN分析說,當川普受益於共和黨大會,支持度反彈之際,民主黨人卻對總統競選日益坐立不安,在這場競選中,希拉里雖然仍受到青睞,但看來正面臨一場苦戰。#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