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 在主流喪葬業多重受壓,殯儀館大幅萎縮的背景下,華人社區這個行業仍然興旺。美東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說,現在華埠的幾家殯儀館「都夠生意,沒有不夠的。」根本原因是華人的心理需求和美國人的很不一樣。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即使是火葬過後,也要選擇一塊墓地,讓骨灰葬到下面,上面放一個石碑,完成入土為安的儀式。」趙文笙說。
在曼哈頓華埠有一條茂比利街(Mulberry St),就在哥倫布公園的一側,這條街上集中了三家華人經營的殯儀館和一家壽材公司,附近還有兩家花店和兩家出售出殯用的紙錢、紙車馬、紙元寶等紙紮用品店。
趙文笙是華人善終會創會董事之一,對華埠殯儀館的生意瞭如指掌,他說:「你去看殯儀館門口貼的,一張紙代表還沒有出去(出殯)的,有幾張紙,就代表有多少『睡』在裡面等出殯的,你把三家貼的紙都加一起,就知道了,人多的時候還要等排期。」
「中國人的死人生意比誰的都更好做」,趙文笙說,人口壽命延長導致殯儀館供過於求,這種情況在華人社區不存在,有兩個原因:第一,華人移民越來越多,人口基數爆增;第二,華人新移民的病比較多,健康不如美國平均水平,「中國沿岸的新移民吃海鮮,有很多環境污染造成的病,吃不乾凈的東西,年輕人過世,很多都是癌症死亡,得肝癌的比較多,還有喝酒、抽煙的問題等。」
華人的喪葬成本也比西方社區高。「老外不一定入土為安,老外的很簡單,幾千元什麼都搞定,中國人的(喪葬費)要2萬。(墓)地,要看風水,從1千元到1萬多元,什麼都是錢。」趙文笙說,傳統中國人的生死觀念是,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當走到盡頭時,希望能夠體面、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以前年紀大的老僑,尤其是福建人老一輩的,他們借錢、借高利貸也要做大。」
同樣是讓後代「慎終追遠」的善終理念,中西方也是不一樣的儀式。「有錢的猶太人,他們也會買大墓地,外形做的很漂亮,讓子孫來拜時,都看的到。 但是你要他買一萬、四萬元棺材他們就不來了,因為葬下去的看不見。但是華人放下去的也要高檔,壽衣、出殯時祭奠用的紙幡、紙元寶、甚至紙製樓房,各種祭祀禮儀,多的一塌糊塗。」喪葬費用高的原因不在於這些成本,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需求不同。
一般葬禮的費用包括整理遺容,租用靈堂,刊登訃告,花圈輓聯,和出殯的費用。趙文笙打開華文報紙說,中文報紙裡每天登的訃告、訃聞,對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移民來說,其行文格式古老得讓人難以理解,對華人社區的老一輩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訃告就有7個人,有時一人就買了一個版、半個版,這比一般廣告還貴(因為登在社區版),你買了訃告,隔天就一定要登『哀謝啟』,叩謝親屬、鄉親的哀悼,這是規矩。」
傳統上,華人開祭到出殯,通常是兩天,「每一家殯儀館每天只能出兩個,因為只有兩個禮堂。根據殯儀館的統計,死人最多的就是冬天,因為年紀大的老人,氣管遇冷收縮,特別容易奪命,但是最讓人頭疼的是黃歷新年之前,因為中國人傳統,很忌諱把遺體留著過年,而有一些墳場週六下午不做,週日不做,公眾假期不做,大家都要趕在大年三十前搞定,就要等排期。而每一個人都要選一個好日子,大家一看黃道吉日,都是同一天,殯儀館就忙不過來。」
墓地的費用則隨著地價的增值而水漲船高。趙文笙說,現在的墓地基本都已飽和,以前新會同鄉會在布碌崙買的墓地,3百元一塊,現在已漲到1萬,「在高山看到河流的風水寶地,現在沒有了。」
不過,隨著年輕移民的增加,華人市場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趙文笙說,「老一輩的講究風水,認為福人葬福地,後輩子孫不用做工,願意花大錢在墓地上。現在的觀念一路在變,一來年輕人不相信祖墳福澤後代的說法,都是要自己努力去做工;二來,現在年輕一輩的沒有錢,以前都是去上州土葬,一萬幾千的墓地,現在轉到新澤西,幾千元搞定。」◇
責任編輯:周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