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這個暑期,唐人街不少單位裡都出現了暑期工或實習生的身影,數週實習下來,學生們現在是甚麼樣的精神狀態?兩名大學暑期工,22日向記者分享了他們的成果。
在校學生利用暑假走出教室,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向來是積累社會經驗,豐富背景經歷,增加升學和畢業求職砝碼的訣竅之一。
在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Baruch College)就讀會計的黃凱倫,今年參加人力中心的暑期工讀計劃(Summer Youth Employment Program),被分配到中華公所做暑期工。她說,獲得相應報酬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學校裡學不到的東西,而且還可以幫助別人,「例如幫人填表申請政府樓。以前我的媽媽帶資料找人幫她申請政府樓,我以為自己做不了這樣的事,來了這裡之後,義工把申請政府樓和入籍的程序都教給我,我也可以幫人填表了。」
高一才從大陸移民美國的黃凱倫說,原來在大陸「讀書的壓力超大」,來到美國之後,發現這裡與中國很不同,「課業的壓力頓時減小,不過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一般都會做項目,要你組成不同的小組,完成項目、達到一個結果。而在中國很少team work (團隊合作)。」她說,團隊合作讓她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經驗,「如果我不想做,或者做不好時,怎麼樣和隊友溝通;如果誰有爭吵,怎麼樣協調。也交到很多朋友,朋友間有共同話題。」
中華公所的暑期工工作讓黃凱倫更進一步學習溝通技巧,「不是每一個上門求助的人都好脾氣,如果對方不高興,我們不能像在家裏一樣不理他,這就要學習理性的處理方式,在這個成人世界裡,我要讓對方相信自己夠專業,抑制自己的情緒,理性的安慰對方,找到好的途徑,化解矛盾。」
在巴魯克學院就讀「圖像溝通」的林威廉也是暑期工讀計劃的一員,他出生於福州人家庭,他說,母親以前在製衣廠工作,自己從小就對服裝設計感興趣,可是周圍的人都認為「搞服裝設計很難賺錢,經商才能賺錢」,這讓他很苦惱,在中華公所做暑期工,給他另一種感受:「來這裡做工的人,都是為了服務、幫助別人,不會一直算錢。當然有錢是好的,可是工作的目的不是greedy(貪婪)」。
年輕的林威廉說,剛到中華公所時,看到牆上張貼的很多華埠歷史照片,感到很興奮:「歷史就在眼前,這裡有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統(孫中山)。」他說,100多年前華人勇敢闖蕩美國,他很為這些前輩自豪,雖然自己有些害怕「時裝設計沒有錢賺」,但仍然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創出色彩斑斕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