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企、銀行與地方在房價上的利益鏈黑幕
【大紀元2016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報導)近日,大陸一、二線城市多個天價「地王」扎堆出現,令市場震驚。而「地王」的背後,政府、央企與銀行的影子時隱時現,大陸高房價的幕後黑手呼之欲出。
天價「地王」不斷湧現
6月2日,深圳商品房現售試點項目土地中,兩大央企背景的公司中國電建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電建地產)、廣州方榮房地產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方榮)組成的聯合體,以82.90億元高價拿到位於深圳龍華新區的商住用地。
以規劃建築面積14.6萬平方米計算,該項目樓面價約達5.68萬元/平米。深圳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這宗地塊周邊一二手樓盤現售價約為5至6萬元/平米。
正常而言,開發商拿地價格要低於未來售房價格的50%,才能保證賺錢,最高也不能超過60%—70%。也就是說,在上述項目中,開發商至少要賣到每平方米8萬以上才能回本。
此前6月1日,上海北郊遠在外環之外的寶山區顧村兩地塊由信達地產以58.05億在24家開發商的激烈爭奪中拍得,溢價率高達303%。這超過了前期由保利溢價296%摘取的浦東新區周浦鎮地塊,刷新今年上海土地市場溢價率的最高記錄。
本次顧村地塊的可售商品住宅樓板價為4.81萬/平米,保本售價超過7萬/平米。東方財富網文章稱,有業內人士測算,若以兩年時間計算,未來這個樓盤可售部分的成本價格已經突破每平米7.5萬元,接近8萬元。
而目前,周邊在售項目中國鐵建青秀城和金地天地雲墅的價格分別為3.4萬/平米起、4萬/平米。也就是說,開發商看好兩年後,這裡的樓價要再上漲70%以上。
不僅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地王」近期內也扎堆湧現。大陸媒體曾公開報導稱,包括南京、蘇州、合肥、杭州等地,二線城市新晉74個地王,樓面價也直衝4萬-5萬元/平米,向一線城市的現樓價看齊。這意味著,未來一兩年,當地售樓價也要衝上7萬以上,新一波樓價上漲蓄勢待發。
「地王」背後的央企身影
扎堆湧現的「地王」背後,成群的央企國企引人注目。地產民企稱,這些企業競標舉牌時「眼都不眨」,一幅不在乎錢的態勢。
拿到深圳「地王」的電建地產隸屬央企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廣州方榮則歸屬央企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旗下。也就是說,這兩家央企預測當地兩年後的樓價將從5萬多/平米上漲至8萬/平米以上。
上海顧村的「地王」奪標者是信達地產。信達地產的大股東是信達投資,而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正是財政部創建。也就是說,財政部管理的地產公司也「預測」,上海北郊的房價兩年後將再上漲70%以上。
不僅一線城市,南方周末近期曾有報導稱:《二線城市新晉74個地王 央企國企為最大買家》。
簡言之,央企出沒,地王頻出!有分析人士稱,央企國企作為高地價以至高房價的第一市場推手,已經暴露無遺。
央企國企為何要推高房價?
央企國企為何要推高房價?這是一個很多人想問的問題。以信達地產為例,公眾也許可以自己看出背後的答案。
2015年至今,信達地產通過公開招拍掛新增9宗地塊,其中7宗是「地王」。包括廣州天河地王;合肥濱湖地王;上海新江灣城地王;深圳坪山地王;杭州單價地王和總價地王;以及最近的上海顧村地王。
其中,杭州總價地王高達123億,樓板價21576元/平米;上海一地塊實際樓面價超過61000元/平米的驚天價,刷新上海地價新紀錄。
信達豪爽的出手被認為「這哪是在拿地,這簡直就是在撒錢的節奏。」
但誰在支持信達?信達的錢從哪來?
公開信息顯示,信達地產背後的信達資產是國內首家負責收購併經營金融機構剝離的本外幣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其實際出資人為中共財政部。
有分析稱,財政部有意輸血,信達在財政部的授權和支持下,激進拿地,炒出大量的地王項目,然後仰仗著不可思議的低息利率來支撐著盈利模式。
另一個炒高房價的佐證是,信達通常在拿地之後並不自己開發房地產,而是找另一家地產商做合作夥伴,由合作夥伴開發和銷售,而信達僅作為出錢的大股東。也就是說,只管出錢炒高房價。
經濟學者王思想發表文章解釋稱,為什麼央企國企當地王,而民營企業當不了地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地王需要強大的資金實力,央企有銀行做後盾,相對於有限的土地市場,央企國企的資金幾乎是無限的,民營企業則只能退避三舍。另一原因是市場風險問題,民營企業要考慮市場對房價的忍受度,不敢貿然拿地,央企國企則基本不考慮市場因素,不管多少錢,把地拿下即可。
央企不怕高價拿地被套?王思想說:「不怕。央企的錢,其實就是銀行的錢。民營企業賠了錢,或許要跳樓,央企賠錢了只需找個理由,罰酒三杯即可。」
王思想還表示,對央企來說,當「地王」不僅沒有風險,還有巨大的個人利益。央企拿下土地後,在設計、施工、租賃、分包等環節,有巨大的個人利益,這是大陸房地產市場公開的行為。
銀行的身影
銀行作為放貸的主體,貸給誰、不貸給誰,基本由銀行的風險政策說了算,而銀行風險政策的特點是什麼呢?偏好抵質押和擔保,另外還有政府的政策。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許多行業時起時伏,鋼鐵、煤炭甚至跌入低谷,然而,百業低迷,唯地產不破,土地、房產基本是一路升值,當前中國經濟,房地產幾乎成了唯一的亮點。於是,銀行貸款向能提供土地和房產抵押的行業集聚並不奇怪。
另一方面,中共的銀行做為政府的附庸,也要為GDP數字出力,房地產做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銀行也不能不配合政府文件行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大陸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已經達到14.18萬億,2015年至今則新增逾3萬億元,占到了總額的20%左右。此外,截至2015年年末,16家上市銀行對公業務中涉及房地產業的貸款(開發貸)餘額合計4.25萬億元。
兩者相加,銀行在房地產業的貸款總額約高達20萬億元。整個超過201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8.1萬億的五分之一。
最重要的是,對於銀行來說,如果地價和房價下跌,這20萬億怎麼辦?
有分析稱,對於銀行來說,不想也不能讓房價倒,無論如何也要再貸,支持那些有國企背景的房地產企業再次推高房價,創造業績及GDP,而貸給國企,即使虧了,也有政府兜底。
上述分析也能從信達地產的信貸中找到佐證。媒體信息披露,信達能夠大肆拿地的底氣來自於異常低的借款利率,信達借款利率水平實際只有2%,而其他房企,基本的借款利率都在6%-8%左右,最優秀的也僅能做到4%。
但為什麼銀行等金融機構會向信達提供如此廉價的貸款呢?一個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信達與財政部的緊密關係使其享有特殊的待遇。
M2增速顯示貨幣多發
從大陸媒體的公開報導可以看出,當局不斷呼喊控制房價,但大陸的房價卻仍一路飛漲,箇中原因耐人尋味。
2010年前,為了應對公眾對「央企推高房價」的憤怒,中共國資委曾發文要求,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這曾經讓公眾欣喜。因為,假如央企退出了房地產行業,則房價必然下跌。
然而,6年過去了,沒有一家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公開的理由是,國資委並沒有給出一個央企退市的時間表。
另一方面,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陳龍教授結合1990-2013年大陸房地產市場與貨幣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大陸房價漲幅與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相關性超過71%,換句話說,影響房價最主要的因素是貨幣發行增長速度過快。
統計顯示,2013年大陸M2增速降到13.6%,2014年降到12.2%, 2015年增長回升至13.3%。2016年一季度末M2餘額高達144.62萬億元, 超過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倍,增幅為13.4%。
最淺顯的經濟學原理是,貨幣多發面臨的直接後果就是通貨膨脹,錢不值錢。浙江大學暨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楊遴傑稱:「過多的存量貨幣就像懸在上游水庫的洪水,稍微疏漏就會洶湧而下。」
有分析表示,在大陸,由於增長的貨幣主要都被資源及權力擁有者拿去,廣大民眾的收入並不能達到每年增長13%。日用品或食品飛漲只能讓老百姓造反,於是,中共最希望的無異就是住房這種非日常消費品,或是股市等市場聚集這些泛濫的錢。
楊遴傑認為,股市剛剛經歷過災難式的崩塌,投資者已經失去信心,算起來也就是房地產還能投資。
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症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面對民眾對高房價的不滿與抨擊,地方政府通常也會表現出對房價不滿的態度,出台一些臨時性措施。如限購、限價等,但從實際結果來看,地方政府始終不能拋棄土地財政。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部對40個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的統計,2015年,大陸40城土地出讓收入合計約1.88萬億元。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還顯示,2016年前5個月:50大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達到了7993.5億元,僅僅4月份一個月,二線城市土地出讓金就超過1100億元。
從中共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土地出讓金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比重在2013年達到頂點,為59.8%,到2014年回落至56.2%,但占比仍超過一半以上。
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的結果是,地方政府對於地價的上漲雖然表面嚴厲,但實際樂在心裡。如果地賣不出好價錢,地方政府吃什麼?一名政府官員向大陸媒體記者道出了實情:「你若不賣地,連發工資都成問題。」
經濟學者王思想說,當局是土地唯一的擁有者和賣主,央企從唯一的賣主手裡接過土地,實際上就形成了對土地的壟斷。於是消費者只能忍受驚人的高房價。
有民眾評價稱,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雙簧托市遊戲。」
責任編輯: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