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首次「陸上造礁」 針織珊瑚喚海洋保育

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礁生態。(海科館提供)

人氣: 57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6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台灣首次「陸上造礁」行動在基隆海科館。為了讓大眾更關心海洋目前面臨的問題,尤其今年澳洲大堡礁以及美國夏威夷都發生高溫造成大量的珊瑚白化之現象!由英國環境藝術創作者Sue Bamford以自己的手工藝品在英國募款,自籌旅費繞過半個地球來到海科館擔任駐館藝術家,希望透過「陸上造礁-針織珊瑚」喚起大家對海洋的保育的重視。

頂著一頭嬌桃紅短髮,Sue Bamford(中文名:蘇莉莉)是位環境藝術家/教育者,她來自英格蘭美麗的西南角落Cornwall,一個靠海的小鎮,因此她對海洋、對基隆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2015年Sue Bamford獲選參與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屆潮藝術,在館區至今仍可見她利用海廢創作的「海洋代言人」作品。今年她自籌旅費,再次來到海科館,擔任為期一個月的駐館藝術家。

台灣首次「陸上造礁-針織珊瑚」6月30日於國立海科館主題館2樓發表,展出至9月30日。(海科館提供)
台灣首次「陸上造礁-針織珊瑚」6月30日於國立海科館主題館2樓發表,展出至9月30日。(海科館提供)

以她擅長的織藝工法,配合海科館的海洋教育推廣,讓北北基的學童與社區媽媽認識海洋及重視海洋保育議題。

海科館館長吳俊仁表示:「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永續海洋」是海科館致力推動的建館目標。使環境藝術不只可互動欣賞,更能傳遞海洋資源永續及再利用的概念,攜手打造一座生態樂園!

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礁生態,從中也體會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館提供)
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礁生態,從中也體會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館提供)

透過全球徵選潮藝術家到館創作,在藝術家與民眾互動之間,一次次的合作、互動、激盪中…,基隆在地學生與周圍社區民眾,有著最深的感動與收穫。

這次Sue Bamford的自費駐館創作,掀起台灣首次「陸上造礁」行動,也是國際藝術家熱愛基隆的人文與熱情,特別來台灣進行一個月的交流。

藝術家Sue Bamford策展「陸上造礁」,使用了上千捲毛線,勾出美麗的針織珊瑚,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海科館提供)
藝術家Sue Bamford策展「陸上造礁」,使用了上千捲毛線,勾出美麗的針織珊瑚,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海科館提供)

「陸上造礁-針織珊瑚」透過勾針一層一層不斷的向上編織。海科館教育主任陳麗淑表示,這恰似珊瑚造礁的過程,也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骨骼不斷的累積而成,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生態。

參與造礁年齡最資深的有88歲,住在基隆七斗子阿娥阿媽(本名杜鳳毛女士),以及太平洋社區阿美族頭目娘(林霞美女士),雖年事已高,但鉤起毛線的速度相當驚人。

基隆市正濱國小的學生,第一次鉤毛線就上手,利用中午午休的時間,完成一件件美麗的作品。

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英國環境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織藝出栩栩如生美麗的海底珊瑚,體會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館提供)
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英國環境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織藝出栩栩如生美麗的海底珊瑚,體會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館提供)

碇內國小老師於FB分享說,以往她們得靠火車、客運或是遊覽車才能到達海邊參與活動。這次她們在學校以編織藝術的方式進行對海的探索,是另一種難得的經驗。

過程中,小朋友用各種方式想跟sue溝通,比大人勇敢多了,他們用口語hi,或者將編織品放在頭上,或是大聲歡唱最熟悉的聖誕歌來吸引sue,這可把在場的老師逗,真的是在孩子身上看不見溝通的屏障。

海科館的「造礁行動」以織藝學習讓學童和婦女重視海洋議題與海洋保育的重要,把培育的珊瑚種回海中,也把保護珊瑚的信念透過「陸上造礁」深植每個人心中。

「陸上造礁-針織珊瑚」作品,將在6月30日於國立海科館主題館2樓發表至9月30日。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