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訪臺:我喜歡臺灣人的風範
【大紀元2016年06月10日訊】大陸一位作客中研院的學者彭小華近期在部落客撰文,她分享隨丈夫來臺進行學術訪問45天的心得,提到臺灣最美的是人們隨時展現的自然而然的微笑,是公共場域中人們體現的秩序感、人們對自己言行的收斂、對他人的友善與謙讓。她表示,「我喜歡臺灣人的風範,如果可以選擇,我願意選擇生活在臺灣那樣的社會。」
臺灣人輕聲細語 十分友善
彭小華今年春天到臺灣進行學術訪問1個半月,留下深刻印象。回到大陸後,她在自己部落格撰文「走馬觀花說臺灣想大陸」寫道,臺灣這裡沒有喧囂,沒有爭搶;人們說話輕聲細語,那是一種感覺完全不費力氣的談話方式,友善,但是不像美國人那樣表情豐富、熱情到有些誇張,也不像英國人那樣有距離的客氣禮貌,真正是恰恰好;兩個人的交談、一桌人的交談,總不致干擾到旁人。
彭小華說,「特別喜歡臺灣公車司機以親切、體貼的聲音報站,提醒乘客站穩、扶牢,每一位乘客下車刷卡付費,他都說聲謝謝。工作者們對工作對象有恰當的尊重,自己也有足夠的尊嚴。」她還說,中年以下的人都不在「博愛座」落座,中青年人自然而然地給幼者、長者讓座……「對不起、謝謝」聲隨時聽聞。
「記得那些偶遇的小感動」,她分享,這天傍晚臺北風大雨急,在距離車站50米處,她與先生奔跑,這時車在身邊停下,他們意外而感動。還有那位水果攤主,「我們先買了他的蘋果、橙子,然後一種不知名的水果引起我的好奇,他說那是芭樂,送一個給我嚐嚐,給他錢卻不肯收取……」。
有信仰和敬畏 是臺灣人守禮友善平和的原因嗎
在臺灣,她注意到醫治身體疾患的醫院,眼科、牙科、小兒科、內科、婦產科、外科之類就分布在居民區;安撫精神心理需求的多元宗教、准宗教場所就在住宅樓間,佛寺、基督教堂、道觀、媽祖廟、國姓爺廟、關公廟、孔廟、算命卜卦所之類盡可各取所需。
在這段期間,彭小華的先生身體不適就醫,她稱讚,臺灣醫院、宗教場所方便、普及、自由。她說「有信仰,有敬畏,這是他們守禮、友善、平和的原因嗎?」彭小華還觀察臺灣政治現象,她說「臺灣人的日常生活是安寧的,政府機關不是管他們的,而是服務他們的」。
臺灣人環境意識強
當彭小華在博物館參觀環保運動發展歷程時,她說,不由想起家鄉成都的彭州石化,成都人為之擔憂、恐懼,可是,卻無人正面回應,連公開討論也不允許。臺灣人的環境意識之強,可見一斑。她也發現,臺灣的垃圾分類比美國更細緻,美國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臺灣則把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如紙張、玻璃、電池、金屬之類及其它一般垃圾。
對於遊客的她來說,尤其讚歎臺灣的文明的一點是所到之處,無論多麼偏遠,所有「化妝室」都乾乾淨淨,都有完備的、獨立可閉門的廁位,還都配備手紙、洗手水管和烘手機或者擦手紙。彭小華文章在網路引起熱烈轉載,她說,「我喜歡臺灣人的風範,如果可以選擇,我願意選擇生活在臺灣那樣的社會。」
她說,臺灣人則跟我們所謂同文同種,怎麼他們的社會氛圍、人們的言談舉止,跟我們有這麼大的差別?「文明不是寫在書上的,而是內化於社會成員內心深處並通過人際互動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來。」她說,臺灣和中國大陸真的不同,沒有言詞粗野的橫衝直撞,臺灣的幸福指數遠遠勝過中國。
臺灣的幸福指數在全世界排在30來位,比中國大陸高出50多位,「我想我大致理解了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臺灣和大陸在上世紀中期國共分治後,各自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式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彭小華表示,臺灣人更多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制度方面則已做到了現代化,轉型方式被視為世界最佳。 她說,到過臺灣的大陸人多半認為臺灣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在社會建設方面,臺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先例和範本,可資學習、借鑑。#
責任編輯: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