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北宋篇(21)

【故國神遊】文成宋祚多嘉士 懷彼聖朝說仁宗

作者:宋紫鳳

宋仁宗畫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60
【字號】    
   標籤: tags: ,

回顧北宋,如果說太祖朝開拓一統之基,太宗朝草創文明之業,而大宋文明全盛之世則始於仁宗一朝。

正所謂「為人君,止於仁」,有宋諸帝中,宋仁宗在位最久,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仁君。時至今日,仍有許多關於仁宗之「仁」的佳話流傳。有一段很膾炙人口的故事,是說仁宗皇帝一天深夜忽然想吃燒羊。但是,因為想到從此以後宮中可能會夜夜殺羊,以備隨時供應,遂忍一夕之餒,直到天亮才對宮人說起。

可見,皇帝並不是一部分現代人想當然的,可以隨心所欲、不受約束。想反,聖主有聖主之道,仁君有仁君之德。簡言之,天子要符合天子的道德,才配得上天子之位,國祚才能長久。這則故事雖然是平常小事,卻以小見大,可以看到仁宗皇帝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不過。這些其實還只是小「仁」。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上有仁厚之君,下必有忠直之臣。而仁宗朝鉅公輩出,可謂千載一時之盛世,這才是仁宗皇帝的「仁」之大者。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境界,雖歷百千年,仍令後世君子曠代相感。(古瑞珍/大紀元製圖)

 

所以我們看到仁宗朝時湧現出了,不僅在當時,乃至於後世,都堪稱表率的人物。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在《岳陽樓頭寫素志,花洲明月可忘歸》中提到過。在北宋名臣中,范文正威望最高,南宋人羅大經嘗說:「國朝人物,當以范文正為第一」。數百年後的明人李贄讚歎道:「宋亡,范公不亡也」。乃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境界,雖歷百千年,仍令後世君子曠代相感。

包拯從進士及第到出仕為官,一生都在仁宗朝。(羊妹/大紀元製圖)

 

另一位必要一提的人物則是包拯。他的故事在《刀筆雄詞決訟獄 包公堂外放青天》一文中簡述過。包拯從進士及第到出仕為官,一生都在仁宗朝。而他與仁宗的關係,居然有些類似真宗與寇準——君臣之間,一剛一柔,一忠一仁,所不同的則是,仁宗與包拯之間自始至終都是君臣契合。王夫之認為宋仁宗「無定志」,切不論此言對否,不過,至少在對包拯的支持上,仁弱少斷的宋仁宗卻從未猶疑過。

其實,從常理推導也必然如此,如果沒有天子的支持,亦不可能有包拯那樣放手作為,彈劾得寵宦官閻士良,彈劾國戚張堯佐,彈劾當朝宰相宋庠,彈劾當朝寵臣王逵,「強拆」了京師大員皇親國戚們浸河而建的園子,還能穩坐開封府尹。所以,當我們讀到這些故事時,應當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清官的典範,還當留意到他所處在的那一個清明之世。換言之,如果我們真的用腐敗黑暗來形容那個時代就大錯特錯了,而包拯所以為包拯,還因為他背後有仁君、美政、風尚、教化、治世,與之同在。

此外仁宗朝中之呂夷簡、韓琦、富弼、孔道輔、狄青、歐陽修、尹洙、余靖、趙汴等,俱是北宋名臣。還有一大批活躍於英宗朝、神宗朝、哲宗朝的巨公名卿如王安石、司馬光、范純仁、呂公著等等,亦是培養於仁宗一朝。正如蘇東坡所云:「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至於學術界又有「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三子故事於《回首宋興八十載 代有鴻儒振斯文》曾有簡述。其人以振興儒家道統為己任,倡理學之先聲。之後又有邵雍、周敦頤之出,得陳摶老祖不傳之學而別創新說,是為理學之開山。邵子故事見於《安樂窩中堯夫隱 太極圖開道也儒》,周子故事見於《濯纓濂溪水 洗心蓮花宮》。理學諸家雖以排斥佛老為開端,最終卻是援佛道以入儒,而他們所疾呼所繼承所衛護的堯舜之道,則不再被視為只與君王有關,如所謂「致君堯舜」,而是成為普天下讀書人之精神楷模,此所謂「內聖」之道。

此外,仁宗朝文學之士則有詞家柳永、晏殊。被譽為唐宋八大家的蘇洵、歐陽修,修之故事已於《醉翁巨筆立真言 書成宋文第一篇》中述及。又,書家則有為後世尊為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科技人才則有精於數學的賈憲,其人之賈憲三角為人類數學史上之重大成就。又有精於天文的蘇頌,其人作水運儀像台,可謂精密幻妙,為劍橋學者英人李約瑟讚為天文鐘之發源。而仁宗朝的人才似乎都有種太平氣象。譬如宋人黃裳評柳永嘗說:予觀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仁宗年號)中太平氣象。而另一位官至宰相的詞家晏殊,亦有太平宰相之謂。

所以,當我們回顧有宋一朝的文明盛世,又如何僅以疆域之大小、國界之所轄而妄斷大宋為弱宋,更加諸以昏庸、腐敗、專制諸多惡名。若非清明之盛世,如何有諸多之人才,如何有諸多之成就,如何又為歷代學者推崇備至大讚不絕。當我們徘徊於歷史的天空下回望宋朝時,那種遠在天邊的想見與近在心中的懷念,是否也如徘徊於小園香徑的晏殊,有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輕愁與心動呢。@#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巴東之地有江,江邊有亭,名曰秋風。立於秋風亭上,一川江水橫亙目前,特別是在波平浪靜的時候,獨對遠水接天,久也不覺其單調。而在這秋風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憑欄而立,望著一葉孤舟,浮在為水氣與宿霧染青的江面上,從早至晚,脫口吟道:「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東縣令寇準。
  • 景德元年秋(西元1004年),遼人南侵,大戰在即。
  • 人生如酒,初釀寡味,久漸醇厚,至若醇極至清者,非有陳年之釀而不可得。只是不是每一種人生都可抵此境界,而欲抵此境界,必要有一把年紀,且要有一場經歷。
  • 茫茫大海上,風浪漸高,大宋出使高麗的官船在風浪中搖來蕩去,如一葦敗葉,似乎下一個浪頭過來,就會被埋沒浪底,船上的人驚恐萬狀。而此時呂端卻獨坐艙中,手捧一卷,憑案展讀,如坐書齋。多年以後,這位於傾危之際端坐讀書、毫無懼色的呂端成為太宗的當朝宰相、託孤重臣。而他果然不負厚望,輔佐真宗順利登基。
  • 宋仁宗慶歷年間,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將岳陽樓修葺一新,又選唐宋諸賢詩賦,或題壁,或刻石。其中最為醒目的當然還是範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過,范公之記並未記岳陽樓之形制、結構、雕樑、畫棟,而是備述洞庭之景,諸如霪雨霏霏若何,薄暮冥冥若何,春和景明若何,皓月千里若何,全文三百七十餘字,寫盡洞庭萬千氣象,卻寫不盡範文正公心中的岳陽樓之大觀。
  • 泰山的西麓,一道山澗時隱時現,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下、在嶙峋怪石的環繞中,倒映著千年的女蘿,浸潤著三十三層的諸天,似有種不可言說的靜謐。澗水淙淙,尋聲而上,得一古觀,觀中有亭,臨水高踞,有三人端身正坐讀書其間——這一幕時隔千載,卻宛然如在目前。這三個讀書人,正是被後世尊為宋初三先生的胡安定、孫明復、石守道。
  • 隨州,城南,當地大姓李氏的園宅裡,兩個孩子正讀書其間。一位是這家的少主人,另一位則是少主人的朋友——一個隨母遷居此地的窮孩子——他在這裡樂不思蜀,不是因為貪玩於這園子裡的花草奇石,也不是貪嘴於那案上常備的點心果品,而是因為這裡有令他讀之不盡的書。
  • 中國文化是以道家文化為本位的,雖然歷史上曾出現韓愈、柳開、石介等以維護儒家道統而自任的大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無論從其發源或其發展中,都是不能脫離道家而自成體系的。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學術上的論辯,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蓋因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神傳文化,故而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神性,永遠是一種文明成就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本。並且,越是神性具足的文明成就,越具有更為長遠的生命力,更為廣大之影響力。而儒家學說之生命力,正在於它有了道家文化作依託,從而成為神傳文明在人間之延續,這一點,北宋大儒邵雍其人其學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著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其中一個名字已不可辨識,據說這是因為歷代來到碑前觀瞻的人們都因為緬懷與敬仰,不禁會用手指摩挲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碑字竟被磨去,且沉沉凹陷下去,這個名字就是包拯。
  • 道州營道縣有濂水之源,東流十里,左曰龍山,右曰象山,周敦頤的祖居就在這裡。舊時,濂溪有橋,橋有小亭,十三歲的周敦頤常常釣遊其上,吟風弄月,至今為父老傳談,謂其志趣高遠,不與俗人同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