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台東報導)北部醫院一位二歲女童因下背痛三個月,及漸進性的雙下肢無力至醫院就診,最後診斷為惡性橫紋肌樣瘤。女童於去年十一月開始,睡覺時感到下背痛,曾用 X光檢查脊椎及下肢,無發現異常;今年一月在晚上睡覺時會感到肌肉和骨頭痛,之後出現走路不穩和尿失禁的現象,經影像檢查發現在頸椎及胸椎有腫塊,手術切除後病理診斷為惡性橫紋肌樣瘤,女童須接受後續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衛生福利部臺東醫院小兒科黃詠嵐醫師表示,惡性橫紋肌樣瘤屬於兒童癌症中惡性度高、危險性高的疾病,最早在西元1978年被發現,當時被認為是腎母細胞瘤的一種變異,之後因為發現該腫瘤缺少肌肉的分化,在西元1981年被哈斯(Haas)及其同事命名為惡性橫紋肌樣瘤。它曾被報告過在腦部、心臟、 肺臟、肝臟、腎臟、皮膚及軟組織出現。它的成因和一個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有關,台灣每年新病例將近二十個。它若在腎臟出現,會引起腹痛、血尿或發燒;若出現在脊椎,會出現背痛、下肢無力、下肢感覺異常、大小便失禁、便祕、顏面神經麻痺或患者不願意走路等症狀。治療方面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
黃詠嵐提醒家中有幼兒家長,兒童的下背痛雖然常見的原因是肌肉拉傷或脊椎受傷,但感染或腫瘤也應該列入考慮。特別是下背痛合併有發燒、夜晚特別痛、 大小便失禁、年紀小於四歲或泌尿系統的症狀時,特別需要詳細檢查,因為它的原因絕大多數都不只是單純的肌肉或骨骼問題,如家中小孩有此情況應儘快送醫診療。◇
責任編輯: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