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晴玳高雄報導)「臺日亞洲未來論壇」日前於文藻外語大學舉辦,今年以「東亞知識的交流-越境、記憶、共存」為主題,來自日本、美國、中國及台灣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針對文學、語言、教育、文化、歷史及日語教育實務報告,共同交流探討。
論壇開幕講座,特邀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西成彥,以及日本2015「直木獎」得主作家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等進行專題演講,探討「越境文學」中的身份認同議題。演講中,西成彥以「原日本兵的歸鄉」為題,分享數本越境文學作品,包括馬來西亞及印尼顛沛流離的日本兵,於二戰後,突然成為「會講日語的華僑」的心情轉換及生活。
日本作家東山彰良,以「生在台灣、寫於日本」為題,分享其自身的經歷,探討越境文學及自我認同(identity)的看法。東山彰良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祖籍中國山東省,是外省第三代。五歲的時候,跟著父親移民日本,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作家,同時也在大學任教,迄今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
他出版的作品性質多元,包括小說、散文及動畫編劇等,其作品曾獲得日本「大藪春彥獎」。2015年,他創作的小說「流」,獲得第153回日本「直木獎」,這也是第三位台裔作家獲得該項殊榮。
東山彰良表示,「越境文學」的一般定義,泛指非日籍人士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但他對此有不同的見解。他以自己成長經歷為例說明,臺灣與日本之於他,兩地都是他的故鄉,就好比一個人在親生父母無法撫育下,由養父母養大成人,硬要說哪個父母比較好,是不公平的。另東山彰良也提到,會有身份認同的動搖,是因為對於「自己是誰,或者自己誰也不是」產生不安感,而「自我認同」的背後,往往與政治壓力有關。
「臺日亞洲未來論壇」是由日本渥美國際交流財團關口全球研究會(SGRA)支助,今年為第六屆,首度移師高雄舉辦。文藻日語系、臺大日文系及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
文藻學術副校長陳美華表示,文藻日本語文系主辦此次活動,感到十分榮幸,期待藉由專家學者的交流,從多元文化的觀點,共同思考並探索台灣、日本及亞洲共存共榮的契機。
「第六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上午議程除了西成彥教授、東山彰良先生專題演講外,也進行一場名為「邁向越境、記憶、共存的知識交流」研究論壇。下午則為論文發表時間,來自日本、中國及台灣等地學者,針對文學、語言教育、歷史文化三大方向,發表論文及日語教育實務報告,共計32篇。同時也邀請18位日語界權威學者蒞校擔任論文評論人。
責任編輯: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