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兒童腸病毒忌吃瘟熱食物 冰涼食物可抑制病毒繁殖

人氣: 115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6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陳媽媽帶了二歲的陳小妹因發高燒來急診,前一天發燒一次,看了診所被醫師診斷腸病毒,吃藥後越燒越高,食慾很差,看喉嚨發現現在咽喉破了八個洞,陳媽媽說前一天只有破二個洞,回家後長輩只讓陳小妹吃溫熱的食物,因為長輩說發燒不可以吃冰涼的東西。

這是最近兒科門急診常遇見的腸病毒感染的狀況,很多民眾,尤其是長輩誤將冰涼食物當作兒童生病的禁忌,只給病童吃溫熱的東西,因為腸病毒在溫熱環境下可以大量繁殖,口內溫熱的食物刺激下咽喉破洞更嚴重因而厭食,甚至變成腸病毒重症。兒童感染腸病毒時給予溫熱食物是嚴重錯誤的觀念,如果想抑制腸病毒繁殖應讓口腔降溫,給予冰涼食物與飲料,例如涼水、冰奶、布丁、冰淇淋。

腸病毒適合在熱濕的環境下生存,臺灣地處亞熱帶,因而一整年都有感染發生,夏天為最流行季節。依據臺灣監測資料顯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為幼童,重症致死率約在3.8%至25.7%之間。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也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腸病毒71型為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主要型別,克沙奇病毒居第二名。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臨床症狀,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最常見的診斷是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和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等。

泡疹性咽峽炎是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大多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71型和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及口腔出現小水泡,主要在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另一項明顯特徵為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出現點狀紅疹,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主要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及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然而在1997年以前的分類將已知的腸病毒分為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及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等60餘型。

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是人類,主要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在發病前數天,糞便與喉嚨部位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 病毒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沒有抗病毒的特殊藥物,一般給予支持性療法。由於口腔潰瘍,會影響患兒的餵食;為了補充患兒的體力及避免脫水,應鼓勵患兒進 食,冰冷的食物即可,如果進食減少,應到醫院評估是否打點滴。家長須特別留意感染腸病毒幼兒的症狀,一旦出現活力不佳、意識不清、手腳無力、嗜睡、肌抽躍 (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或無故驚嚇)、持續嘔吐與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醫院診治。

 

責任編輯:陳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