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11日訊】(中央社台北11日電)台灣少子化問題愈趨嚴重,台大生傳系副教授陳玉華分析,與台灣人不得不工作、不敢請育嬰假有關,呼籲政府的政策支持應該更具彈性,讓民眾可以取得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少子化對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且問題複雜。在科技部經費補助下,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與政治大學社會系共同執行為期3年的「近期回升的生育率能否持續?制度變遷與婚育行為的連結」研究計畫。
這項研究利用人口統計資料,針對1950至1995年出生的女性,進行世代累積生育率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婦女的生育總量確實隨著世代演替而穩定遞減;1970至1980年出生的女性世代,生育步調不但起步晚、完成生育數量也拖延較長的時間,有可能出現最低的生育率。
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之後的年輕世代雖然晚生育,但因為育兒津貼及育嬰假等政府政策的鼓勵,有「急起直追、迎頭趕上」的現象。
陳玉華表示,「晚結婚」跟「晚生育」是台灣少子化的原因,但不同階段有不同理由。
早期研究發現,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帶給民眾很大的印象是要提高學歷、努力工作,未來才會有好的發展,以致求學時間太長、太努力工作都會造成晚婚,自然就會晚生育。
她說,另外一個發現是,70、80年代女生學歷提高,很多男性無法接受家中有一個這麼聰明、可能又會賺錢的太太,以致男女兩性無法找到合適的對象婚配。未來只要男女兩性教育程度愈來愈接近,而且可以互相欣賞,情況應該可以改善。
陳玉華強調,台灣薪津低、工作時間相對歐美又長,也不夠彈性,以致女性不敢生小孩,夫妻也沒有時間好好去規劃家庭願景。因此如果有工時、居住安排、貸款、育嬰留停等政策介入支持,就可以提升生育率。
她分析,女性不是不敢請育嬰留停,就是請了回不去原來的職缺。建議政府應該參考台積電一年貢獻台灣1%的新生兒、鼓勵員工生育的作法,作為標竿激勵其他企業仿效。10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