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杉磯市沿着405號公路駕車南下,進入橙縣西敏市(Westminster)界,有一個「小西貢」的牌示,這裡便是越南移民聚居之地。這個社區跟洛杉磯東郊的蒙特利爾公園市(Monterey Park)互為輝映,蒙特利爾有著「小臺北」的暱稱。
記得《洛杉磯時報》加州版面首頁曾有一篇特稿,報導一對越裔戀人訂好「魚翅大餐」的喜宴後,才發現這家位於「小西貢」的餐館老闆是中國人,而臨時改變場所 。對當地人來說,這算不了什麽新聞。但一個小故事卻可以反映族群之間微妙的芥蒂。
越南文化之源
加州現在已經禁賣魚翅,可是利用剩貨還是允許的。越南人的酒席少不了魚翅,跟中國有同樣的口味文化。
記得大陸媒體曾經報導,晉江文學城網站每天至少有一部文學作品售出海外版權。自從2011年簽下第一份越南文版權合同以來,這個網站已經向越南輸出幾百部作品的版權。可見越南人喜歡閱讀中國文學作品,熱衷於具有中國元素的故事。
烹飪和文藝都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越南正史《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史臣吳士連曰:我國通詩書,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郭廷以在《中越一體的歷史關係》一文也指出,傳統越南漢文《四字經》有「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薰陶美俗」的句子。
文獻、詩書的奠基人,豈不是越南的倉頡、周公、孔子嗎?
他是誰呢?
東漢交阯(亦作「趾」)太守士燮(西元137-226年)也。他跟蘇東坡《士燮論》所講春秋晉國諡號「范文子」的那個士燮同姓同名。舊版《辭海》找出的「士燮」也是那個人。這個士燮是東漢日南太守士賜的兒子,出生於廣西蒼梧,少年上京拜師習經,醉心於《春秋》。初任巫(今四川巫山)縣令,父喪後,遷交州太守。越南史把他長達四十年主政的年代(187-226)稱為「士朝」。
但他不是也不願當皇帝。那時漢末三國爭雄,天下大亂,對地處邊陲的交州而言,有其地利,士燮又得人和。交州成為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亂世的一塊樂土。士燮雖是一位政治領袖,在人文教化方面的貢獻,影響最為深遠。所以也被尊崇為「漢學之祖」、「南郊學祖」。憑着他擁有的地位、聲望和實力,當時有人進言效法漢高祖初年第一個在越南稱帝的中國人趙佗,若不稱帝自立,亦可割據一方,卻被他斷然拒絕了。因為他服膺《春秋》的「定天下之邪正」的理念,和對中原故土的認同。不做皇帝卻比皇帝至尊更受人民愛戴。
刺史仕燮「教本國人,始知學習之業」
文獻從文字而來。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憑藉文字推行與深化。越南文字的初創, 正是士燮的一大貢獻。明代嚴從簡《殊域周諮錄》提到漢置交州「時有刺史仕(士)燮, 乃初開學,翻譯音義,教本國人,始知學習之業。」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士燮傳》引申地說,士燮「感於越人學習漢音之困難,乃將音韻譯為越聲,平仄俱有一定方式……並創「喃字」,假借漢字片段,演為越字,此種字多半是形聲,半是會意。」
喃字就是越南文字,猶如日本和韓國除了利用漢字之外,還有他們自己的文字。喃字比唐代由僧人傳入日本的「假名」,早了四百年。
另一方面,東漢末世,纖緯之學盛行,儒家有賴交州傳承。陳玉龍在《漢文化論綱》就說:「士燮不但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中原大亂時, 他不但能安土守境, 民不失業,而且能禮賢下士,開創交州學術風氣,使其成為漢末中國學術史上南方的學術奇葩。」
我們知道士燮無意黃袍加身,那麽,越南每個朝代的皇族又是什麽人呢?
越南皇族血統
張秀民《安南王朝多為華裔創建考》一文,根據史籍與越南名人自述的資料,證明每個朝代的皇族均為華人血統。而且,李、陳、胡、莫四朝的子孫,不但繁衍於越南,有一部分返回內地,世居閩、粵一帶。
目前越南有九千多萬人口。雖說全國由五十四個民族組成,絕大多數屬於京族,亦稱越族。中國歷史上對越南人的稱謂是:周曰「駱越」 、秦曰「西甌」,通稱為「甌越」,跟浙江會稽之越、溫州之東甌、福建之閩越、兩廣之南粵、百越,都是同一越族。早在八十年前,馮承鈞譯法國漢學家鄂廬梭(L.Aurouseau)《越南民族之起源》一書就寫道:「我敢斷言今日的安南人,直接系出紀元前三三三年滅亡後越國之遺民,而其祖先在紀元前六世紀時,立國於今日浙江流域之浙江省。」
越南人對士燮身後優遇非常特殊,三度追贈封號。1285年他被封為「嘉應大王」, 五年後,加添「善感」兩字,1313年,又增「靈武」兩字。「靈武」一詞,讓人想起東晉葛洪《神仙傳》記述「杜(士)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已三日」復活的故事。《大越史記全書》也說:「世傳王既葬之後至晉末,凡百六十餘年。林邑人入寇,發掘王塚,見其體面如生,大懼,乃復封瘞。土人以為神,立廟事之,號『士王僊』。蓋其英氣不朽, 所以能為神也。」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越南漢文小說集成》叢書,至少有兩處記載有關士燮的故事。現存最早作品, 陳朝李濟川撰《越甸幽靈集錄》共有五個不同版本,第一條皆以《嘉應善感靈武大王》為題。大意說,士王墓亭有 「南郊學祖」橫匾, 來往行人都要下馬揖拜。而且,超類、嘉定兩縣人走近祠廟時又避「士」字諱。 阮朝高伯適、張國用合編《敏軒說類‧古蹟》中,有《士王廟》一則,敘述唐末平定南詔的大將高駢,「往交州過其境,遇一異人,衣冠端雅,接駢與語,忽不見。詢之,乃士王墓廟所,大驚。」此外,法國殖民地時期,又有志怪小說《士王事跡》一冊,但流傳不廣。
士王成神傳說
傳奇、志怪之類的作品,中、越有所不同。就題材方面言,前者選材廣泛,無所不包﹔後者則多記人死顯靈,物老成精的故事。從審美感受上說,中土常寫地獄情節,令人生畏,又滲入輪迴報應的觀念,強化鬼神故事的警世作用。反之,神明顯靈,絕少恐怖場面,讓人感到溫和平靜,甚至有「知遇」的領會。士王的故事,正是漢文小說的越南元素。士王成神,不但是越南的民間傳說,也是文化傳統。
這位「善感嘉應靈武大王」的墓陵,座落在今距河內東北三十公里的北寧市。雖經歷代戰亂的破壞,仍有祠堂三關,香火不絕。至於士燮出生的廣西梧州市蒼梧縣京南鎮上,則有清光緒十四(1888)年受顯靈托夢的羅棟才所鎸四平方米大的「漢士威彥先生故里」石碑,供人景仰與追思。
回溯漢光武帝復國之初,伏波將軍馬援曾有男兒應當「馬革裹屍」的豪語。又在平定交阯徵氏姐妹亂後,「鑄銅柱於林邑國,以極漢南界。」銘文曰:「銅柱折,交阯滅。」林邑位於日南,即今越南中部順化至廣南一帶。那根銅柱,標示著漢朝極南的國界。銅柱早不知去向,交阯亦已獨立建國。近年來,由於南沙群島領土問題,中、越之間又起齟齬。◇@#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