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滅亡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往來依舊持續,中華文明繼續照耀著扶桑之國。在此期間,更多的漢文典籍輸入日本,日本人也開始大量使用漢字記事;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在此時東傳到了日本。
女王被授「親魏倭王」
在中國三國鼎立期間,日本列島(當時主要指九州和本州一帶)出現了一個勢力強大的女王國,名叫「邪馬台國」,該國由三十多個小國組成,人口至少有50萬,經濟十分發達,統治國家的女王是「卑彌呼」。
據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誌‧魏書‧倭人傳》中記載,邪馬台國雖然歷代也以男人為王,但是在連續六七十年的戰亂之後,他們擁立了卑彌呼擔任女王,因為她擅長鬼神之事。卑彌呼終身未嫁,在當上國王后深居宮中,只有千名侍女以及一名送伙食、傳達命令和報告情況的男人可以出入,因此從來沒有外人可以見到她的面。她的弟弟作為輔臣總攬朝政,「大夫」負責外交事務,還有其他官吏負責貿易、軍事、監管等。
公元238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明帝曹睿,曹睿賜予卑彌呼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當時,邪馬台國與另一個由男王統治的狗奴國不和,於是在239年,卑彌呼再次派遣難升米帶貢品出使魏國,希望得到「天朝上國」道義上的支持。由於魏明帝已駕崩,即位的年僅8歲的魏齊帝在大臣曹爽和司馬懿的輔佐下,一方面回贈了女王極為豐厚的禮物,又封贈其官爵,並派校尉梯儁俊和塞曹椽史張政等人護送使團回國;一方面給狗奴國發去了檄文。女王收到所賜禮物後,非常高興,「因使上表,答謝詔恩」。但謝恩表沒有留下原文。而難升米和梯儁俊則成為正史記載的首批中日使節。
243年,女王卑彌呼再派使到魏國進貢,魏帝按照舊例,封使節掖邪狗為中郎將,並假授印綬。245年,女王再派難升米出使魏國,魏王授其黃幢 。黃幢是象徵著特殊榮譽的軍旗,只有皇帝特賜,帶兵將軍才能享有。而魏帝將這樣的榮譽給予邪馬台國的使節,應該是表達對其政治、軍事上的支持,尤其在其與狗奴國的戰爭依然不斷的背景下。
247年,卑彌呼派使節載斯烏越到帶方郡,訴說狗奴國與邪馬台國相攻的情況。帶方郡太守張政等帶去詔書及黃幢,出面調停。這是中國使者第三次赴日。在張政到時,恰好卑彌呼病逝,狗奴國沒有趁機攻打邪馬台國,這不能不說是源於魏國的介入。
從公元239年到247年的短短八年中,邪馬台國遣使來魏國四次,魏國遣使到邪馬台國至少兩次。如此頻繁的往來,在當時的對外關係中是不多見的。在中華文明的影響下,邪馬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有了較大發展,且出現了文字的雛形。如日本根據輸入少量的銅鏡,製造出了國產的「倭鏡」。再如鐵刀的流入,也推動了日本鐵器的生產。
南朝與「五倭王時代」
公元263年魏國滅了蜀國,265年,西晉代魏,司馬家族取代了曹氏家族,彼時,邪馬台國女王臺與派使臣到訪。280年,西晉滅掉了吳國,統一了中國。316年西晉滅亡,317年東晉興,至420年滅亡。隨後是宋、齊、梁、陳四朝更迭,北魏統一北方,與南朝對峙,直到隋朝再次統一。
而在這三百多年中,日本列島的政權也發生了變化,邪馬台國消失,大和國(都城在今奈良地區)興起,並在公元4世紀統一了日本列島。現在的日本人常常被說成是「大和民族」,就是由此而來。有意思的是,在日語中,「邪馬台」和「大和」的發音是一樣的,而這應該不是偶然的,這也是有學者認為邪馬台國是大和國的前身的原因之一。
史料記載,大和國統治時的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比邪馬台國時代更加完備。但由於中國和日本國內各自的變動,中日兩國自266年到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期間,交往似乎很少,中國史料中關於兩國往來記載並不多,但很難想像雙方會中斷交往。或許某些史料毀於戰亂。
不過,從公元413年起,一直到公元502年,大和國曾先後十三次向東晉、宋、梁各朝遣使朝貢,請求冊封。中斷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朝貢史又開始見於史書中。
《晉書‧安帝紀》記載,義熙九年(413年)倭國來進貢。《梁書‧倭傳》說:「晉安帝時,有倭王讚。」也就是說,安帝時,遣使來中國的倭王叫讚。根據日本史學家的考證,「讚」就是《古事記》中的仁德天王,他在位期間,組織人力修屯倉、建碼頭,力行節儉,免除百姓三年賦役,還造出了「行駛如風」的大船和「能響遍七個里(每50戶為一里)的琴」,其統治時期百姓生活安榮,不以徭役為苦,因此被稱為「聖帝之世」。
南朝時,建都建康(今南京)的劉宋朝與日本的交往較為密切。《南史‧倭國傳》記載:「宋武帝永初二年的詔書上說:『倭王讚不遠萬里進貢,誠心可嘉,應予嘉獎,可賜他官職』。」《南史‧宋本紀》也記載了倭讚遣使朝貢之事,宋朝授予倭讚官職的詔書應該由使臣帶回。
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元嘉七年(430年),倭王讚兩次派使朝貢。後來,倭王讚去世,他的弟弟珍即王位,繼續向中國朝貢。從讚開始,歷經五代王,即「五倭王時代」,在劉宋朝存在的五十八年間,共朝貢十次,可見兩個關係之密切。
劉宋之後的齊、梁朝、陳朝,雖然也有冊封倭王,但並未見倭國派使節來的記載。不過雙方完全斷絕往來也應該不可能。
通過朝貢和建立友好關係,日本可以從中國招請專業人才,從而獲得了所需的先進知識、技術等,而中國王朝則以此使中華文明遠播萬里,一如既往的展現著天朝上國的威儀和先進的文化。
漢文典籍和佛法傳到日本
魏晉南北朝時,一些中國人同樣為躲避戰亂,逃到了日本。他們有些自稱是帝王的後裔。如日本秦氏豪族的氏族弓月君就自稱是秦始皇的後裔。這些移居日本的中國人開墾農田,修建溝渠,養蠶繅絲⋯⋯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此時,日本上層貴族從以往的認識漢字到可以流利使用漢字,並用漢字記事以及給上國皇帝上表,如宋順帝升明二年(478年),倭王上宋帝表文,全部使用漢字,而且文字流暢,辭藻華麗。當然,表文也很可能是由歸化日本的漢人所寫,這也說明他們在倭國政府有著相當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典籍也陸續傳入日本,如《論語》、《禮記》、《千字文》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義等思想也開始影響日本社會。當時日本的聖德太子(574年—622年)以《論語》的「為政以德」作為新的政治體制的參照,建立了官僚制取代門閥制。在他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大量引用《論語》、《禮記》、《易經》、《尚書》、《千字文》等經典中的內容,並採用《史記》、《詩經》等寫作方法,因此其語言優美,頗具有文學性。此外,天文曆法等也傳入日本。
不過,這個時期最為重要的是佛教傳入了日本。兩漢時期,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漸興,梁朝武帝就是一個篤信佛教的皇帝,在他的帶動下,梁朝上下崇佛盛行。其後,佛教傳到了朝鮮半島上的百濟,並經百濟傳入日本。關於傳入的具體時間,日本平安中期撰寫的《法王帝說》說在戊午年,即公元538年,由百濟向大和國派出使者,攜帶佛像和佛典。而《日本書紀》認為是在欽明十三年(公元552年),百濟送來佛像和佛典。
但不管是哪個時間,佛教傳入日本是不爭的事實,它對日本的社會生活和民眾思想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聖德太子就篤信佛教,並下詔振興佛教。這為隋唐時期中日的進一步交往奠定了基礎。
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歲月考驗的中日關係,在盛唐時期達到了頂峰,溫文有禮、文化騰達的大唐讓日本人心嚮往之,因而紛至沓來,這是怎樣的氣象和場景?@#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