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史上的著名悲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文壇歷史上最著名的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也譯為《王子復仇記》。這部作品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英國乃至世界文壇,最著名的劇作家。自歐洲文藝復興至今, 在世界文壇上,威廉‧莎士比亞在文壇的威望仍首屈一指。
莎士比亞不用我以太多的筆墨來介紹,因為他的榮譽和威望幾百年來經久不衰。簡單介紹一下,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於英國一個小城,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 1616年去世,他全部用詩歌來寫劇本。在文藝復興時期,詩歌被認為是一種崇高和優美的方式。莎士比亞在24年的寫作生涯中,寫出了38部戲劇(13部喜劇、10部歷史劇、15部悲劇)、154首14行詩、2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莎士比亞從戲台演員,成為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作家,這是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事情。
今天要談的是《哈姆雷特》。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丹麥,哈姆雷特是一位王子,他非常熱愛父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王子是一個學宗教和哲學的年輕學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有一天,父王在皇宮後花園午休,國王的弟弟克勞狄斯,用劇毒注入國王的耳朵,造成了國王暴死。克勞狄斯立即向宮廷宣布,國王於宮廷後花園休息時,被毒蛇咬中,當場死亡。克勞狄斯就趁機登基為王,並娶了已故國王的妻子。這個時候,哈姆雷特從威登堡大學聞訊回來奔喪,得知父親突然死去,母親又改嫁,他由於年幼和沒有政治基礎,未能回來奪取本該他繼承的王位。哈姆雷特非常悲痛,另外一個極為不解的是,為什麼母親以前對父親非常忠誠,卻在父親死後很快的時間,在悼念的眼淚都還未擦乾,就與叔叔結婚,成為新的王后?
哈姆雷特回來後,痛苦地奔喪完畢後,深感孤獨和惆悵,在宮廷中魂不守舍的呆著。有一天,宮廷衛兵告訴他,前一天晚上守衛時看到他父親了。哈姆雷特說,怎麼可能,父親已經去世了。衛兵說,他們已經連續兩次看到先王。先王向衛士示意要見哈姆雷特。第三天晚上,哈姆雷特就跟著衛兵守在宮廷外等候先父。先父的幽靈果然出現了,哈姆雷特就跟著幽靈走,到了一個僻靜處,先父的幽靈告訴哈姆雷特,「我的死不是因為毒蛇,而是你的叔叔用毒藥把我害死,而且很快又娶了你的媽媽,我希望你能報殺父之仇。但是,希望你在報仇時,尊重和保護你的媽媽。」哈姆雷特聽後非常震驚,如晴天霹靂般。回來後更加悶悶不樂,不敢和任何人說起這件事情,也不敢完全相信這個事實,他對母親更添指責,又不能告訴母親這個真相,因為那樣,他自己的性命會難以保住。
為了證實先父所說的,哈姆雷特請了一個戲班子,在宮廷演出,他自己親手寫了一部貢扎古君王之死的故事,故事中談到,貢扎古君王的侄兒把藥物灌入國王的耳朵,謀殺並奪走了王位和王后。看戲的克勞狄斯大驚失色,匆忙離去,哈姆雷特由此相信了先父幽靈所說的話。當天晚上,哈姆雷特見克勞狄斯正在為自己的罪孽祈禱和懺悔,他想這是一個難得機會,準備抽出自己的寶劍,一刀就完成報仇大業。但是哈姆雷特想,他的報仇一定要徹底,不但要報肉體的仇,也要報靈魂的仇。如果克勞狄斯禱告的時候被擊斃,他有可能進入天堂,這是哈姆雷特所不希望的。他一定要克勞狄斯進入地獄,所以哈姆雷特當時沒有採取行動。
哈姆雷特知道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因為謀殺先父、篡位奪權的儈子手就在身邊,他而且這個儈子手已經清楚哈姆雷特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哈姆雷特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開始裝瘋賣傻以避免懷疑。在故事的背景中,還有一個要交代的事情是,哈姆雷特愛上了首相波洛涅斯的女兒奧菲利婭。奧菲利婭也深深地愛著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一直伺機尋找機會完成報仇大業。有一天,他去見母親,開始責備母親為什麼不忠誠於父親,馬上和叔叔結婚,幹出這種亂倫的事情。談話時,他看見簾子後面有動靜,以為是國王藏在後面,於是抽出寶劍一刀將那人刺死。結果發現不是國王,而是首相波洛涅斯,也就是他女友奧菲利婭的父親。哈姆雷特知道自己闖了禍,母親也嚴厲指責他。國王藉此機會要處死他,藉口將哈姆雷特送到英國去讀書,並密信英國國王,在哈姆雷特到達後,務必將他消滅。哈姆雷特上船後偷看了密信,而將密信改為要英國國王消滅兩位護送他的奸賊。哈姆雷特在海上與海盜一起漂流了數月後,回到了丹麥,繼續完成他的報仇計劃。
與此同時,奧菲利婭承受心靈的極大創傷。並深深陷入矛盾,一方面思念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又知道哈姆雷特是殺害自己父親的人。奧菲利婭逐漸變得瘋瘋癲癲,有一次,她爬到樹上摘花,失足掉入河中淹死。奧菲利婭的哥哥萊歐提斯極為憤怒,認為哈姆雷特是他們家的敵人,既害死了父親,又間接害死了妹妹。正在這個時候,哈姆雷特回到了丹麥,克勞狄斯國王為了冠冕堂皇的消除哈姆雷特,提出要哈姆雷特與萊歐提斯進行擊劍比賽。克勞狄斯把陰謀預先告訴了萊歐提斯,說只要用浸泡了劇毒的毒劍傷到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必死無疑。克勞狄斯國王為了更加保險,又準備了一杯毒酒,要在為哈姆雷特慶功的時候,敬他這杯毒酒。
比賽第一回合,哈姆雷特獲勝,國王高興的端著毒酒為哈姆雷特慶功,但是哈姆雷特急於比賽,並沒有喝下這杯毒酒。第二回合,哈姆雷特又贏了,王后過來為他祝賀時,自己喝下了那杯毒酒,立即倒斃。第三回合,萊歐提斯刺傷王子,王子又在慌亂中奪過毒劍,刺中了萊歐提斯。萊歐提斯在奄奄一息中,指著哈姆雷特說,你的生命馬上也要結束了,因為我用的劍是劇毒的。在最後時刻,他一一說出了克勞狄斯的陰謀。王子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分鐘,用盡全部力量,舉起手中毒劍,刺中了克勞狄斯,並將王后手中剩下的半杯毒酒,灌入了國王克勞狄斯嘴中。哈姆雷特臨死前留下遺囑,要好友霍拉旭向世人講述這段故事,警示後人,然後就帶著不盡的遺憾,告別了人間。
哈姆雷特完成報仇大業,離開人世的一霎,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莎士比亞通過哈姆雷特一劇表達和概括了人類情感的多個主題:生與死,愛與恨,善良與醜惡,以及人生方方面面的變幻無常等等。正因為如此,《哈姆雷特》成了一部曠世不衰,令人深思文學巨著。
關於這部著作最重要的,也是文學界討論最多的是哈姆雷特關於生與死的哲理性的一段獨白,這段獨白成了四百年來《哈姆雷特》劇本中最經典的名句:「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主要的問題。」
「聽天由命地忍受惡運的暴虐毒箭,還是舉劍反抗,掃清人世的無涯苦難,二者孰為更加高貴?死了;睡了;沒了一切。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血肉之軀所承受的無數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該是多麼求之不得美妙結局!
「死了;睡了;可是睡了也許會要做夢。嗯,問題就出在這兒:因為當我們甩脫了這一具腐朽的驅殼以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要做些什麼夢,不得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且慢!美麗的奧菲利婭!——女神,在你的祈禱之中,不要忘記替我懺侮我的罪孽。」這段獨白一方面深刻反映了哈姆雷特在面臨重任,孤孤單單、寡不敵眾的情形下的憂鬱之情。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和他對於人生和死亡之間的認識。有的文學評論家認為哈姆雷特是在討論,由於單薄無力、無法報仇,是不是應該自尋短見。關於這段獨白有各種各樣的爭議,但最重要的是這段獨白把生與死,進行了詳細對照,而成為千古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哈姆雷特由於其性格的複雜性,而成為評論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還有另一段重要的獨白,是在責怪他母親為何如此匆忙改嫁叔叔克勞狄斯。「啊,但願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會有這種事情!剛死了兩個月!不,兩個月還不滿!這樣好的一個國王,比起當前這個來,簡直是天神和醜怪;… …可是,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哈姆雷特》中有很多經典的獨白,通過這種藝術表現方式,作者細緻入微的刻畫了哈姆雷特性格的複雜性和豐富性,也深刻揭示了哈姆雷特內心的矛盾性和發展的曲折歷程。◇
責任編輯:林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