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加創新 邁向「清華3.0」
【大紀元2016年04月15日訊】(
國立清華大學本月慶祝創校105年暨在台建校60周年。校長賀陳弘在校慶前夕接受專訪指出,「清華1.0」由梁啟超等四大導師奠定國學基礎;1949年後,「清華2.0」階段,兩岸清華皆以理工壯大經濟、厚植產業;如今進入全球化時代,「清華3.0」必須結合科技、人文,再加上創新,才能解決當前問題、對世界做出重大貢獻。賀陳弘表示,台灣過去制式的教育情境,是在固定的空間、時間、課程內學習,再以固定評量認定學生是否完成學習,「規格化人才」的培育方式,已無法因應社會、產業快速的變化,新的人才培養方式必須打破固定「規格」。
賀陳弘說,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解決重大問題除需科技手段,更少不了人文的關注,如能源、貧窮、移民、氣候變遷等問題都是如此。如果學生接受的經驗、知識都差不多,思考差不多,最後能從事的工作也差不多,將不利創新與進步。
清華大學正扮演培育當前所需人才的重要角色。賀陳弘說,清華致力培養學生跨領域的專長,自2006年推出「雙專長」學士班,近兩年畢業生中,已有約2成具備「雙專長」,今年更首創全國第一的「三專長」客製化課程,「在清華,這不僅是教育者塑造的情境,也是學習者主動的需求。」
除了「跨領域」,賀陳弘也期許清大學生的學習能「跨空間」、「 跨時間」,脫離教室與課堂的限制,如在線上、產業、宿舍、或與同儕相互學習,讓學習方式更開闊。清華近年來並全力開展繁星、旭日、拾穗等多元入學管道,讓被遺漏的人才、社經弱勢的學生,都有機會進入清華就讀。
清大在台建校60年以來,從未停止過開創、成長的腳步,從最早的原科院、理學院、工學院,到人社院、科管院、清華學院。清華校務會議最近還通過了與新竹教大的合併案,未來將增設藝術與教育學院,提供學生更豐富的跨領域學習環境,「引進新的元素,正是實踐清華3.0的策略。」賀陳弘有感而發。
在邁向清華3.0的路上,賀陳弘強調「清華在台建校60年來所培育出來的校友,在海內外各領域開枝散葉,是學校最堅強的支柱。」
清華校友會理事長謝詠芬表示,非常支持校長「清華3.0」的教育理念,呼籲全球校友秉持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在捐款興學、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實習等方面,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讓校友成為母校永遠的後盾。(更多訊息請見 )
創業孵育在清華 育成大樓展新貌
國立清華大學的產學合作中心成立於18年前,牌子最老,品質最好,台灣由大學產學合作育成的上市櫃公司中就有2成孵化自清華校園。即將在本月底清華校慶時落成啟用的「創新育成大樓」,更已迎來逾8成的進駐率,將把清華師生的創業夢想化為真實。
面對這棟投入逾6億台幣建造、功能齊全的創新育成大樓,清華產學合作營運總中心執行長徐慧蘭掩不住興奮與驕傲。她表示,這座樓地板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大樓,是目前全台大學中量體最大的,且它就像是個完美的創新育成生態系統(eco-system),讓師生們剛才萌芽、或已有成熟概念的創新點子,都可在此孵育、成長茁壯。
清華校長賀陳弘今年2月到美國舊金山灣區拜訪校友,不少事業有成的校友得知創新育成中心的創新設計規畫,二話不說,立即預約讓久藏心中的創業點子進駐。
創新育成大樓共可容納一百家大中小企業,目前預約進駐率已達83.5%,以物聯網(IoT)及生醫為多。
清華創新育成大樓占了絕佳的地理位置。徐慧蘭表示,它就位於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中間,來自校內師生及工研院的研究能量、加上園區的設備經費支持,將產官學研連成一氣,把上下游都串聯起來。
徐慧蘭強調,創新育成大樓為「前育成」、即只有點子或點子還不成熟的師生準備了溫暖的小窩,打造「創新俱樂部」,為他們找資金、找人才、找導師,需要法務、財務諮詢,也一應俱全;同一棟樓裡,也有標竿企業的研發中心,轉角也許就會碰到創業的「貴人」。
創業育成大樓內還設有「創客中心」,有半固定的辦公室,及微波爐、冰箱、空中花園。徐慧蘭指出,中心還有硬體快製、網路雲端平台,讓創新創業者不再受距離限制、想到就能做到。◇
國立清華大學產學合作營運總中心
責任編輯:簡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