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經營突圍 美實體書店最後堡壘
【大紀元2016年03月06日訊】實體書店消失中專題(2)(中央社波特蘭5日專電)原本規模排名美國第二大的疆界連鎖書店(Borders),由於不敵網路書店龐大競爭壓力,2011年初關閉各地分店,但美國鮑威爾書店,卻在荊棘中找出生路,發光發熱。
根據美國「書本業研究團體」(Book IndustryStudy Group)統計,光是在2011年當中,實體書店的書本銷售,就比前一年縮水12.6%,美國實體書店面臨嚴峻的寒冬考驗。
擁有40多年歷史,被視為波特蘭當地代表特色之一,採取獨立經營的鮑威爾書店(Powell’s Books),卻一年又一年繼續存活著,彷彿在為充滿古早味風格的傳統實體書店,堅守最後一塊堡壘。
鮑威爾書店被稱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獨立經營書店,除了新書之外,也經營二手書、舊書、絕版書及稀有書本的收購與銷售。
網路買書、找書既快速又方便,不必出門就能輕鬆選購,完全符合現代人講求迅速確實的購物習慣。然而,傳統書店能讓讀者親身感受到書本的「真實感」,享受走在一排排書海之間的「臨場感」,若有問題則可詢問。
這些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消費體驗,正是鮑威爾書店在面臨網路書店挑戰的同時,還能持續獲得消費者青睞的重要關鍵。
鮑威爾書店家傳第三代負責人艾蜜莉.鮑威爾(Emily Powell)便說,自家書店的實力所在,「永遠都會建立於我們的實體存在」。
她接受「俄勒岡人報」(Oregonian)訪問時分析,其實人們還是很喜歡閱讀的,「人們喜歡實體物件,也喜歡閱讀,我們能夠迎合大家的喜好;從某種角度來看,純粹只靠網路的零售商,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1971年,已退休的油漆承包商華特.鮑威爾(Walter Powell),在波特蘭市中心的「珍珠區」(Pearl District)開立書店,開店構想來自他的兒子麥可(Michael Powell)。
麥可.鮑威爾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Chicago)就讀時,1970年在芝加哥開起書店,華特在暑假期間赴芝加哥探望兒子,到兒子的書店幫忙之後,竟對書店經營產生高度興趣,回到波特蘭之後,也開了自己的書店。
到了1979年,麥可決定協助父親經營鮑威爾書店,父子倆共同打造與其他書店截然不同的另類風格。店裡除了賣新書,也賣舊書,而且新書舊書在書架上並列排放,讓消費者自由選購,這是在其他書店不曾出現的銷售方式。鮑威爾書店全年無休,一年365天開門迎客,員工都是知識豐富,而且熱愛閱讀的愛書人士。
如今,除了名稱為「書本城市」(City of Books)的旗艦總店之外,鮑威爾書店在波特蘭地區有三家分店,波特蘭國際機場裡也設有分店。
除了做生意賺錢之外,鮑威爾書店非常注重在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期盼讓社區民眾變得更為知識廣博,並且確保各種理念與創意都能不受限制地分享。在這個理念架構下,鮑威爾書店長期捐書給波特蘭地區的公立圖書館與學校,其他捐贈對象還包括文學組織、人權團體、醫療宣導團體、小型出版商、藝術團體、作家團體、媒體機構等。
Details男性雜誌網路版報導曾形容,鮑威爾書店是「有了靈魂的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 with asoul)。「時代」雜誌(Time)則在報導中指出,鮑威爾書店的持續成功,顯現出波特蘭詭計多端、怪胎路線的生意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