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民國104年共有5萬3,459對夫妻辦理離婚,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對怨偶分手。現代婦女基金會說,離婚衝突造成的心理焦慮與發展影響,易引發孩童人格變異或導致精神疾病,許多父母在紛爭當中會各持己見,孩童猶如隱形被害人被忽略,提出離婚父母親職重建4大原則,高衝突夫妻在溝通時,應先嘗試靜下心來,學習成為「合作父母」,幫助孩子適應父母離婚。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美薰說,離婚父母最容易發生的四大NG溝通方式,分別是,「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造成孩子不敢靠近父母;「拒絕溝通孩子的相關資訊」,造成孩子的教養不一致問題、「把孩子當垃圾桶爭取認同」,逼迫孩子選邊站;「不讓孩子與另一方有互動」,讓雙方與孩子相處時備感壓力。她強調,孩子是父母共同的,為孩子好就要學習合作,要成為孩子的投資人,而非一直消耗直到負債。
台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庭長徐麗瑩說,離婚夫妻多半充滿憤怒對立,有的會拉攏子女變親子聯盟,有的要求選邊站,有的把離婚歸咎於子女,有的要子女當傳話筒、要錢,曾有孩子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分別向父母示好、表現忠誠。
為協助離婚父母,基金會提供親職重建4大原則,提醒減少衝突,共同向孩子說明要分開的狀況,並調整心態,從夫妻變成照顧孩子的工作夥伴,當雙方難以溝通時,可善用資源,向地方法院家事服務中心求助,或利用現代婦女基金會的「分居父母親職聯絡簿」,交流孩子的生活事項。◇
責任編輯: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