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比黃金更珍貴」習近平關鍵兩步可破局
【大紀元2016年03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惠報導)為破解中國經濟下行的難局,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人士都提到了一個詞——「信心」。中國社會的普遍信心從何而來?有海外評論認為,一個背後沒有超級權力的公平環境,再加上能創造信用的法治社會,才能留住人,才是振興經濟的關鍵。要做到這些,解體中共,方可以使得環境變得更加公平;抓捕江澤民,當局可展示使中國走向法治社會的決心。
習近平兩會期間被指派發「定心丸」
今年中共兩會期間,3月4日下午,習近平打破慣例,下團第一站就參加了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討論。這是習近平在兩會開幕後的首場活動。
據悉,習近平在聯組討論上談到,對非公有制經濟,當局政策三個「沒有變」。同時,習還強調,各地各部門要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使有關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習近平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說法,被陸媒解讀為「不同尋常」,同時被稱為對私營企業家派發「定心丸」。2013年到2015年。習近平三次到其它組別參會,但這三場活動的講話都沒有全文公開,有的只是新華社通稿。
陸媒報導稱,而今年的這次活動,除了當天的新華社通稿外,4天後,又將講話原文刊登在黨報上,足見高層對這次講話的重視。
3月13日,中共最高檢出台對非公有制經濟的6點意見,並對各級檢察部門印發。
評論:政治氣氛異常 商界深感不安
對此,香港東網3月10日的評論文章《摒棄極左思維 商界方可定心》表示,這是今次兩會習近平發表的最有看頭的講話。
中國古語云「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既然形勢難以看清,不如抽身而退,先保全身家再謀發展。出於對極左思潮及民粹主義的擔心,很多商人開始紛紛轉移資產,加上早前人民幣貶值,亦使得商界大規模換匯,導致外匯儲備迅速下降。
作者不無擔憂地說,目前,海內外都在關注中南海的政治風向到底轉向哪裡,尤其是對下一步的改革更是全面追蹤,一旦當局不能推出一系列讓各方滿意的方案,經濟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商人跑得更多更快。
正因為此,習近平在兩會期間發表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講話,向商界表示不會重演「文革」,更不會拿商人開刀,只要正當營商,都會受到政府的保護。
問題是,僅僅一席話,恐怕難以消除商界的疑慮。
分析:為何大陸中產階層心驚膽戰?
網絡上在3月初出現一篇署名元淦恭的文章——《對近期一連串事件的看法》。資料顯示,元淦恭是中國政經動態觀察分析師、前媒體人。
文章先列舉了今年開年部分大事件:
A股熔斷制度開始實施,四天後廢除。
1月初人民幣出現一輪快速貶值。
1月股市再次出現快速下跌,至今持續低迷。
官方文件首現「核心意識」,各地官員紛紛指習是黨中央「核心」。
央視「春晚」高度政治化,引發普遍反感。
在三大央媒調研強調「官媒姓黨」。
國務院關於城市規劃文件提出「拆牆」。
網信辦關閉包括任志強在內若干知名大V微博。
任志強因網絡言論面臨北京西城區委處理。
大量帶有個人崇拜色彩的歌曲密集出現。
央行宣布再次降準
……
文章表示,如果一個社會對政經環境的預期出現了明顯改變,整個社會情緒發生的變化可能導致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文中繼續分析說,上述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密集發酵,已經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強烈的疊加效應,全社會尤其是中產階層的情緒已經受到非常明顯的衝擊。
文章舉例「央視姓黨」問題認為,因為多種原因,不同勢力加入批任志強的「大合唱」,使事件進一步發酵。
文章說,關閉任志強等人的微博,「不等於要高調關閉,高調關閉很容易讓原來不注意、不關心這種新聞的人突然有一種管控驟然升高的感覺。」大陸個人崇拜塑造過程中,實際上有很多魚龍混雜的因素,「但官方對於這些魚龍混雜的因素不予清理,這些因素就會和『央視姓黨』等其它事件結合起來,被全面解讀成政治形勢急劇左轉的信號。」
經濟不好,社會心理本來就很焦慮。
又比如人民幣匯率,中國經濟基本面再差,也比其它國家好吧。一個經濟基本面比別人好,經常項目還處在順差的國家,怎麼就會貶值預期越來越大呢。
這一切都會傳導給中產階層,傳導給市場人士。
事件一個接一個地襲來的時候,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就會轉化成對未來的悲觀預期,成為壓倒中產情緒的稻草。某件壞事會不會發生,不再是從理性角度進行討論的對象,大家會覺得,這社會已經沒有甚麼確定性的事情了,壞事發生很可能,很正常,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一點,在最近陸媒的報導中,也有提及。
3月14日,大陸親習近平陣營的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撰文表示,在所謂「重慶現象」的鼓動下,有些地方官員利用手中權力,先羅織罪名將企業家甚或其家庭成員投入牢獄,然後對民營企業資產及個人合法財產下手,以沒收充公之名,行大肆鯨吞之實。如此黑暗一頁已經翻過。但是,增強企業家的安全感,留住這一份市場經濟中最為稀缺的人力資源,使其放手發揮才幹,仍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頭等課題。
分析:解體中共 資金會重新回到公平環境中
3月14日,一篇署名吳向宏的分析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是無解的》出現在網絡。吳向宏現為某跨境投資顧問公司創始合夥人。
吳向宏認為,市場經濟的背後不能有超級權力。同時他也認為「法治創造信用」。
文章說:「市場經濟的基礎是平等交換,沒有人權你憑甚麼跟我平等交換?我身高力大直接搶不就完了?我爸是大官,你的產品我直接拿了不就完了?」
文章舉例說:「只有當國王不能隨意沒收你們家的財產的時候,他不得不跟你買才有市場經濟。如果這個市場上存在一個超級權力,不僅僅超級權力本身不會和你公平交易,所有市場上的人也都會扭曲。如果國王可以隨意沒收別人財產,我為甚麼要辛辛苦苦在市場上掙錢?不如天天拍國王馬屁,國王一高興,看誰不順眼,那個人是壞蛋漢奸,給他抓起來財產沒收全給我。這比幹甚麼都來錢快。所以如果沒有人權,市場經濟的秩序就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就會喜歡依附於權力去發財,而不是通過公平競爭。」
文章還分析說:「只有平等交易還不夠,咱倆是平等的,平等地互相騙那也不行。今天你騙我一筆明天我騙你一筆,交易成本會十分高昂,信用會僅僅限於互相信賴的熟人圈。怎麼擴大信用的範圍?完全靠良心不行,必須有法治。」
「好多中國人搞不明白為甚麼我們國家的金融體系發達不了,其實根子就是缺乏法治。比如說股市,你沒有法治,上市公司隨便編個假的理由把你的錢全圈走了,最後只罰他五十萬人民幣。這樣的老闆不給他抓起來槍斃幾個你這個股市怎麼可能好呢?沒有基本的法治不可能有一個正常的金融體系。」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表示,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中共實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超級權力。打著「堅持黨的領導」的幌子,中共可以直接干涉任何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尤其在經濟已經下行的情況下,面對中共這個超級權力,面對這個隨時可以抓人、沒收人家財產的體制,大陸中產階層和富豪階層,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是不願意把錢留在國內的。
石久天還說,只有解散中共,徹底打破這個腐爛的體制,回到一個更為公平的環境中來,外流的資金才會回到中國,畢竟這裡有著中國人的根。
一個細節顯示網絡公司不得不攀附中共的心理
3月16日,李克強舉行中共兩會總理記者會。第12個提問的是《中國日報》的記者。這名記者提問中不但提及《中國日報》和今日頭條,而且配合提問的同時,記者手上還拿著一個小牌子,左邊寫著《中國日報》,右邊寫著今日頭條,還有紅色的logo。
網絡有人對此評論說,這一兩年,我接觸過多家網絡公司的老總,不管公司規模大小,上到BAT,下到小公司,他們普遍都有一種焦灼感,一種恐慌。慌甚麼呢?就是擔心不知道甚麼時候被打壓。
雖然公司發展的挺好,但是危機感隨時存在。這種危機感不是來自同行的競爭,而更多是來自政治層面的。就如同老話說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說的就是他們的普遍心理。
所以,在這樣的焦灼恐慌感之下,他們特別想得到官方的認可。
怎樣才叫官方認可呢?除了相關部門的點頭,那就是時不時地在央媒上露個臉,最不濟哪怕是點個名字,這樣他們也就放心很多。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狀況,今日頭條破天荒地公關到了總理記者會,在記者會上,當著總理和一眾媒體的面,露了個大臉,這是多大一顆「定心丸」呀,今日頭條為此付出多少人力財力都絕對值得。
石久天認為,這實際是反應了中共作為一個超級權力的存在,已經干擾到了整個市場的心理。
分析:抓捕江澤民 習近平可展示中國走向法治的決心
另一個凝聚信心的辦法是法治。
3月11日,胡舒立撰文《尊法治方能振經濟》。文章說,對於經濟正艱難轉型的中國來說,法治是營造和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的龍骨,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無疑,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習近平在今年兩會參加黑龍江代表團討論時稱「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於發展」,並表示「法治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
「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在答問中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說,現在當局的一個選擇是抓捕中國最大的貪腐分子、「中國腐敗總教練」江澤民。江澤民現在正在中國大陸遭到超過20萬人的控告。抓了江澤民,所有中國人就會相信,當局真的決心讓中國社會從此走向法治社會。同時,也可以對所有消極怠工的官員予以震懾。
石久天說,如果說中國社會現在最缺失的就是信心的話,那此舉就是讓中產階層也好,官員也好,社會也好,信心恢復的開始。
李克強「信心」說的背後
3月16日上午,歷時兩個小時的總理記者會結束後,李克強一邊往會場外走一邊向記者招手,此時,《華夏時報》記者大聲問道:「總理,您對股市有信心嗎?」由於現場嘈雜,李克強並沒有聽清問話。當記者問出第二遍後,李克強停下來,笑著說:「只要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溫家寶曾說過,「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石久天說,3月27日,中紀委刊文《經濟背後是人心向背這個最大的政治》,文章裡面自己承認「信心來自於信任,對執政黨的信任」。假如民眾都不想要中共了,老百姓都想讓江澤民進監獄,那麼這個信心就只能來自於大變局之中。#
責任編輯: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