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2月07日訊】(中央社金門縣7日電)在一片「去蔣」聲中,金門縣賢庵國小卻在「蔣公銅像」上發揮巧思,以畢業生的陶藝作品嵌滿銅像基座三面牆;學校希望這些作品化為美好的印記,成為學生日後永遠的回憶。
陶藝是賢庵國小的強項,校長陳為信說,起先學生的作品放在校園裡不夠顯眼的地方;後來他看到位在校園入口處的蔣公銅像,突然靈機一動,「決定把腦筋動到蔣公身上」。
陳為信說,蔣公銅像座落進入校園入口處正中央,是師生每天往來必經之處,可說是最有人氣的地方;但銅像基座四面除了正面有「永懷蔣公」等字樣外,其他三面空白,他心想,這裡不正是展示陶藝作品的最佳空間嗎?
於是從2013年的畢業班開始,每年畢業生都會以一個主題創作陶藝,然後嵌在銅像基座的牆面上。
第1年,學生創作了大小不一繽紛多彩魚類,悠游銅像基底的一個牆面。金門是鳥類天堂,有著300多種鳥類,第2年的畢業生捕捉了金門特有鳥類的神韻,填滿了第二面牆;特別的是,學生不祇是陶塑出有形體的鳥隻,也以陶土呈現了代表孕育生命的鳥蛋。
第3年,學生「著陸」了。他們以陶作展現了金門閩南建築特色和戰地色彩,有馬背、三爪窗、戰車,還有風獅爺、高粱、水獺、黃牛等最能代表金門的元素。不過,儘管內容豐富,陳為信還是認為這面作品留白多了一點。
賢庵國小垵湖分校的蔣公銅像也鑲滿了學生陶作,但這裡的作品沒有特定主題,而是由學生自由發揮。有自畫像,動物、花草,還有卡通人物,也有人寫上「夢想」兩字;更有學童帥氣地塑上自己的名字,中文和英文都有。處處充滿童趣。
蔣公銅像滿是學生的作品,未來畢業生的作品要在哪展示呢?陳為信指著校門口的柱子說,以後就先放在那兒吧!總之,學校一定會找到空間,不會讓學生的創意不見天日。
金門陶藝家王明宗說,金門恐怕是少數還留下蔣公銅像的地方,他認為,「移除」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他肯定賢庵國小的創意,讓這個時代的標誌透過童趣的作品妝點,反而不受時代箝制了。
陳為信說,學生畢業多年後,回到母校看到當年的作品,就是自己留在校園的印記;垵湖分校老師薛奕鳳則是說,「蔣公已成為歷史,賢小學童以後也會成為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