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瑞安(今屬浙江)有位才子,名叫高則誠。他的一個朋友王四,學問很好,金榜高中後,卻拋棄了妻子,當了朝廷太師的乘龍快婿。他那位賢慧的前妻,在災荒年間,為了照顧公婆,自己以糠充飢。
高則誠聞之淚下,多次勸導王四,要他回心轉意,但利慾熏心的王四皆一笑付之。
高則誠十分憤慨,決心以筆作刀,剖露他的醜惡靈魂。
在元順帝至正十六年(紀元1356年),高則誠閉門謝客,足不出戶,整個身心沉浸在筆伐王四的藝術構思中。他首先奮筆定下了劇名——《琵琶記》,把「王四」二字巧妙地嵌入劇名之中。
一天,高則誠為了親自體會一下吃糠的滋味,要夫人弄來一碗粗糠,細細嚼之,那苦澀難嚥的滋味,使高則誠填詞曰:
糠和米,本是兩相依,
誰人簸揚兩處離?
一賤一貴,
好似奴家與夫婿,
終無見期!……
據說,皇帝讀了《琵琶記》亦受感動,對王四恨得咬牙切齒,下令撲之,交刑部定了罪。
(事據明代蔣一葵《堯山堂雜記》及何光明《曲論》)@*#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