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鼓鳴 春草生──臘八節漫談
《禮記》中說道:「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穫。漢朝蔡邕在《獨斷》中也說:「臘者,歲終大祭。」所以,在古代,「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
東漢《風俗通義》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可知當時歇冬的農人有狩獵臘祭的風俗。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
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裏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古人有在臘八這天擂鼓以為慶祝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有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載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河南濮陽和湖南新化一帶現在也還有臘月擊鼓驅疫的古俗。
臘八粥
民間還有在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的習俗。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最初傳自印度,後人不忘佛祖成道之前所受的苦難,便在十二月八日這一天,吃粥以為紀念。而中國自宋朝以後便開始普遍盛行起來,在臘月八日這天,每座寺廟都要準備「五味粥」敬拜神佛,完後再分贈給善男信女。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就曾大力提倡吃臘八粥,認為可以延年益壽。
在清代,臘八盛典就極為隆重。據說雍和宮內有一口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來熬臘八粥。熬臘八粥的食材包括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初七清晨,監粥大臣到雍和宮下令生火,並監視整個熬粥過程,一直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供粥大臣率領文武百官在佛前供粥,隨後把粥獻給宮廷,並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捨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民間有「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的民謠,從喝臘八粥開始,人們接著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過小年」,直到除夕夜。廣義地說,過年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
在民間,有些特別遵循古風的家庭,天沒亮就已經吃過臘八粥,同時留下許多,吃個好幾頓,以表示「富貴有餘」。
臘八粥是用乾果、豆類煮成的,這些食物在中醫看來,大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暖身驅寒的功效,煮成粥後易於消化,適合嚴冬寒冷季節食用。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蒜指在臘八這天用醋泡蒜。到過年前後,在醋中浸泡了二十幾天的蒜瓣會呈現青綠或碧綠色,不過,因為蒜、醋的品種和放置環境的不同會稍有差異。
泡臘八蒜的醋被稱為臘八醋,到蒜瓣發綠的時候,醋也有了蒜味。過年時,北方大多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就著臘八蒜、蘸著臘八醋吃,則是過年前後的一項獨特風俗。
臘八豆腐
除了華北地區有「翡翠碧玉臘八蒜」外,其他地區也有在臘八節前夕曬製豆腐的。安徽黟縣的民間風味特產、傳統菜就是「臘八豆腐」 。
臘八豆腐是把做好的豆腐經過擠壓、調味,再進一步烘烤,或放在冬日的太陽下晾曬,慢慢曬製成堅硬、金黃飽滿的另類豆腐。
據說,這道美食的產生是源於一個巧合。有一位婦女需要出遠門去幫人做嫁衣,臨行前匆匆將手中的豆腐放在門前的石磨上。這一去就是二三個月。
回家時,發現石磨上的豆腐不但沒壞掉,還變得金黃堅硬,而且還有香味,味道也很好。於是用同樣的方法再製作一批,加上鹽,給出門經商的丈夫帶著,同行的朋友吃了都連連稱好,丈夫歡喜得稱之為「老婆豆腐」,黟縣的「老婆」二字的發音很像「臘八」,久而久之這種豆腐就被稱作「臘八豆腐」了。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