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年入近30萬為何不承認是「中產」?
【大紀元2016年12月24日訊】在剛剛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報告中有一個針對北、上、廣年收入近30萬的「新社會階層」所做的調查。該調查通過「您認為您的家庭是中產階層家庭嗎?」以及「您認為您本人是中產階層嗎?」這兩個問題,來了解受訪者是否認同自己是中產階層人士。最終的數據顯示,這三地的「新社會階層」中,只有30.5%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的家庭屬於「中產階層」,而個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層」的占比更低,僅占27%。
對於近30萬的年收入,相信很多人都羨慕不已。真實的數據也的確呈現出,「從家庭總收入來看,居住在上海的『新社會階層』的收入達到369131元,為三地最高;北京次之,為259978元;廣州最少,為201772元」。於是,我們不禁想要探個究竟,這些北、上、廣的「新社會階層」不承認自己是「中產」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在對此問的回答中,83.3%的家庭以及82%的個人都表示,因為「收入水平不夠」而達不到「中產階層」的標準;而認為是「資產總量不夠」的家庭和個人則分別占60.6%和58.1%。
「收入不夠」、「資產不夠」,從這樣的表述中,我們很明顯能感覺到,這些居住在北、上、廣的「新階層」,他們內心所要表達的潛台詞其實就是,錢沒少掙,但消費也高,幾年下來,根本沒什麼積蓄。而實際上,這樣的潛台詞也絕非虛言,它實實在在的展現出生活在北、上、廣的這些年收入20到30萬的群體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有文章指出,「這些新階層認為自己不是中產,可能與房價高,工作壓力大等有關」;「比如目前北京和上海中心城區的改善型住宅動輒千萬,因此即便這些新階層收入高,也擔負著較重的供房負擔」。可見,首當其衝擺在這些新階層面前的正是一個「房」字。居高不下、不斷翻漲的房價又何止僅限於「中心城區」?哪怕你住在郊區,都極有可能背上每個月動輒上萬的房貸。一年的貸款交下來,誰還敢顯擺辛苦掙來的20到30萬的收入?如果家裡還「上有老、下有小」,這些被問及「是否屬於中產」的新階層或許就恨不得要稱自己是「赤貧」了。
那麼在中國人所面臨的高房價、高物價、高稅收,然而卻是低保障、低福利的現實中,什麼樣的人才會尚且承認自己是中產?什麼樣的標準又才算是真正的「中產」呢?2015年公布的另一項在北亞地區(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進行的調查顯示,1000名來自中國大陸、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受訪者,其平均家庭月收入達到了45202元(合6858美元)。若按12個月來算,這些自認為是中產的家庭,年收入則達到了542424元。可見,僅從收入而言,那些北、上、廣的新階層普遍不敢承認自己是中產,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收入,當然還得看資產。中國大陸這些自認為是中產的被調查者,其流動資產普遍達到了150萬元。而資產中除了「票子」,還得將「房子」、「車子」算在內。因此,他們指出,中產階層至少要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套別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輛一線品牌的汽車。然而,購買這些「房子」、「車子」都應該是一次性全額付款的,如果還有房貸、車貸,則顯然要排除在中產之外。
我們且不算車貸,僅就房貸而言,在中國大陸瘋漲了多年的樓市中,能夠不從銀行貸款、憑全款買房的家庭究竟有多少,其實並不難想像。尤其是在北、上、廣這類一線重點城市,不必貸款的或許就只剩下官員和富豪了。若把擁有住房、卻無需供房貸這一硬性要求納入評定中產的標準之中,相信在整個北、上、廣,能當選的恐怕是寥寥無幾。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北亞地區的調查中,那些承認自己是中產的大陸人,在自信的言談中也透露出了一絲隱憂。他們坦言,若要實現長期的經濟保障,存款需要達到770萬人民幣,而平均資產達到1240萬人民幣才能算富裕。可見,儘管這些大陸人認為自己是中產,但對「長期的保障」以及「富裕」進行界定時,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若上升到這樣的高標準,他們所表現出的不安全感則並不比那些不敢承認自己是「中產」的北、上、廣「新階層」少。由於他們認為「約需1110萬人民幣才可安享退休生活」,但與此同時,平均每月所能積攢的退休儲蓄卻只有6423元,因此,除去其它投資收益及貨幣通脹等因素,他們若想達成1110萬元的存款,則要不間斷的積累超過100年。因此,這些大陸中產人士中,有62%表示「沒有退休計劃」,而這一比例遠高於北亞其它三個地區45%的平均值。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提到「中產」的生活,那些擁有著占比最大、且最為牢固的中產階層的國家中的中產們,應該不會跟中國大陸的這些自認為中產的人士一樣,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國家所能提供的社會保障、孩子的教育以及退休後的生活有著各種遠慮和近憂。若按照這些發達國家所建立的中產標準,整個中國大陸或將掘地三尺也找不出一個中產來。這與某海外學者得出的中國社會群體已呈現出非富即貧的「工」字結構的觀點可謂是不謀而合。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