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營造適合孩子的家庭氛圍

作者:雲曉

美國心理學家桃樂絲‧諾特 (Dorothy Law Nolte) 描繪家庭教育環境與兒童成長間的關係: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就就學會指責;如果兒童生活在敵意的環境,就學會打架;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境,就學會難為情;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境,就學會內疚;如果兒童生活在忍受的環境,就學會忍耐;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就學會自信;如果兒童生活在讚揚的環境,就學會自我肯定;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就學會正義;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就學會信任他人;如果兒童生活在讚許的環境,就學會自愛……

對於依戀家庭、依戀父母的女孩來說,家庭與社會相比,前者對她們的影響更大,因為家庭是她們主要的生活場所和賴以生存的地方。那麼,什麼家庭氛圍適合女孩成長呢?

一位美國學者為了探知兒童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對父母和家庭有哪些最迫切的要求,走訪二十多個國家,針對一萬多名膚色不同、經濟條件各異的學齡兒童進行大規模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驚異: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罪的要求並非經濟、物質條件,而是:

1.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2. 對每個孩子應該一視同仁

3. 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孩子失信或撒謊,說話要算數

4. 父母之間要互相謙讓,不可互相責備

5.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親密時間

6. 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7. 對孩子不能忽冷忽熱,更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

8. 決定全家的事情時,應該徵求全家人的意見

9. 家庭要重視團體活動,星期天要到戶外玩

10. 父母有缺點孩子也可以批評,應該歡迎孩子提出不同意見

 

從這十條要求不難看出,孩子們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這種良好的家庭生活最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此外,有個兒童心理研究小組曾對三千多名學齡兒童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答案五花八門,但值得深思的是,回答中最多的並不是「怕被爸爸媽媽打」,而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心中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然後實現答案中的合理要求,孩子會因父母的改變而驚奇,並在父母的改變中讀出尊重、關心、疼愛,也會因而改變自己。

表達關愛勝於衣食無缺

女孩十分渴望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如果父母對女兒漠不關心或是動不動就說教,讓她們無法感受到親情溫暖,往往就會產生逃離家庭的強烈動機。其中以過早談戀愛、離家出走等,是她們最常採取的消極對抗方法。

有一對夫婦,父親只關心女兒的功課,每天下班回家,總是只問女兒:「功課做好了沒?」母親回家後總是忙著做飯、收拾房間,而且不准女兒養寵物。女兒忍受不瞭家庭的冷漠,屢次放學不歸,不是步行到遠處的外婆家尋找溫暖和歡樂,便是在街頭遊蕩。

與心理專家諮詢後,女孩的父親每天晚上都會主動和女兒聊天,或者下兩盤棋,母親則答應女兒可以養幾條金魚,結果女兒再也不逃避回家了。

孩子的心願很簡單,只是希望父母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愛、更多的理解。只要父母適時轉變自己的態度,孩子勢必會漸漸回歸到健康成長的正常軌道。

家庭和諧是生活教育的基礎

有些家長經常充滿敵意地攻擊對方,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心理學家研究表示,孩子如果從小生活在氣氛緊張的家庭,智商一般較低,而且會有不少心理問題;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心理都比較健康。

在夫妻恩愛、和睦溫馨的家庭裡,父母經常帶孩子散步、逛公園、做運動、玩遊戲等,孩子可以全方位接受生活教育,從而熱愛學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求知欲。

反之,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氣氛緊張,父母不僅無心照顧孩子,甚至還會將孩子當做出氣筒。這種家庭的孩子情感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壓抑,健康和智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是無聲的教育。

─ ─摘自:《教出好女兒》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