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KPI績效指標的迷思
【大紀元2016年12月14日訊】台大教授團隊論文造假案,引發各界撻伐,而「假」、「不誠信」竟然感染到最高學府的高級知識份子,台灣人的道德沈淪、誠信毁壞,至此已可證明是普遍性的。不過,台灣社會仍然發出陣陣的指責、批判聲音,卻顯示羞恥心、良心還未全盤崩壞,也就是說還有救藥。那麼,除了指責、道歉、懲罰之外,是不是更應尋根探源以「截窒世下流」,進而讓「人心回升」呢?
眾多批判聲中,「量產論文綁架相關升等、補助經費等」,讓生產不出來的教授為了「生存」只好鋌而走險的說法最能說中核心。其實,不是只為生存,凡是為「績效好」都可能走向造假、勾結、拉幫結伙、相互掩護、爭爭鬥鬥的歧路。而KPI「量化」、「科學數據」績效指標的普遍使用,脫不了推波助瀾、助紂為虐的責任。多年來台灣社會對此已有許多的檢討,可是不但無法消除,還愈見浮濫,可見其困難度。本文不擬直接探討此課題,只說兩個故事供大家玩味思考。
第一個故事主角是芝加哥經濟學派重要成員西蒙斯(H.Simons)。他是芝加哥學派的龍頭奈特(F.Knight)的愛徒,是個散漫無目標的學生,沒考過學科考,直到1932年,也只發表過三篇書評。道格拉斯(P.Douglas)教授強烈反對繼續聘用他。西蒙斯的主要、可能也是唯一的,沒理由、且不妥協而成功的衛護者,就是奈特。事後證明奈特慧眼獨具,西蒙斯從那時起就開始撰寫論文,在他後來僅活的十年中,發表了許多有關貨幣政策、工會、反托拉斯政策的重要文獻,以及一本討論個人所得稅的必讀書籍。他是第一個在芝大法律學院教經濟學的,為法律教育開創了「法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第二個故事主角是艾隆.達瑞克特(A.Director)。他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家,其智力與深度決不在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之下,但達瑞克特只有一個哲學士學位,絕少發表文章,在芝大的法律系任教,教的是經濟學。與達瑞克特熟識的高手學者,都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但達瑞克特不著書立說,也不喜歡教書,只喜歡閱讀,平時沉默寡言,但一開金口說話,旁邊的人都靜下來仔細傾聽,生怕丟了寶似的。
全球知名華裔產權名家張五常感嘆說,世界上只有最高級的學府才能容納像達瑞克特這樣的人,如果在香港大學,他連助理教員的職位也不可能得到,更不用說講師了。不過,當時達瑞克特在芝大,既不寫文章也不願意教書,同事們卻得找些適當的工作給他做。法律學院的院長於是想到了創辦一本法律與經濟合併的學術期刊,請他當主編。可是達瑞克特對這項工作也不感興趣,他認為一般的學術文章都不值得發表,而一本刊物要靠學校津貼資助,沒有市場需求,是浪費資源,不辦也罷。還好的是,達瑞克特覺得自己除了旦夕在思想上下功夫,對校方卻沒有什麼可計量的具體貢獻,也就不好意思推卸這項主編學術期刊的任務了。
達瑞克特辦期刊的作風獨樹一格。他很少約稿,也從不催稿,更永不趕印,也絕不宣傳。每年只出一期的刊物,往往遲至下一年才出刊,但一九五八年底所出的第一期,十篇文章篇篇精彩,識者無不拍案叫絕。
這本期刊就是當今學術圈無人不曉的《法律與經濟學期刊》,它也促成「法律經濟學門」的出現。
這兩位人物在KPI績效指標下一定會被淘汰出局。那麼,該如何看待和檢討KPI績效指標的存廢或使用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