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哈佛的親子對話:情緒是同孩子溝通的關鍵
【大紀元2016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何伊美國馬里蘭州報導)面對第二代華人移民,許多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教育感到棘手,即便是「虎媽」、「狼爸」在同孩子的溝通中也會屢屢碰壁。父母該如何跟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呢?11月5日,哈佛醫學院屬下總醫院的跨文化情緒健康中心(CCCSEW)專家在華府華人社區的專題講座中表示,瞭解和照顧孩子的情緒,是父母和孩子順利溝通、並幫助孩子學業與生活成功的關鍵。
當天,華府美京華人活動中心聯合哈佛醫學院跨文化情緒健康中心舉辦專題講座:「親子對話:學業和生活成功的關鍵」。三位專家從教育、學生和文化等多個視角,並輔以案例分析,同社區華人家長一同探討子女教育和親子溝通。
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溝通很重要。父母之間需要照顧孩子的個性,還得瞭解孩子的情緒。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CCCSEW創始人陳志佳博士表示,第二代華人移民家庭的子女在美國社會遇到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父母過分干涉子女的生活會導致雙方之間的間隔、華人特有的面子心和羞恥感、移民家庭在文化上的衝突、以及身份的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我曾問一位七年級學生,假設你是一件廚具,你想是甚麼?學生的回答是:『我想做個電飯鍋,這樣我可以把蓋子蓋上,把自己的情緒都藏起來。』我在同她媽媽的溝通中瞭解到,這個女孩通常的表現就是,很安靜,回到家,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說話。」哈佛大學亞裔校友會華盛頓分會主席、CCCSEW跨文化交流溝通教育專家說伍育賢博士說,「很多父母會問我很多為甚麼,為甚麼我的孩子會這樣那樣?」
通過華人家長的諮詢郵件,她發現父母和子女之間因文化差異而造成明顯的隔閡。一位母親在郵件中表示,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後哭了一場。孩子的數學和科學成績一直是A,但英語總是B,因此非常沮喪,學業競爭給他造成很大壓力。這位母親十分無助。她詢問伍育賢博士,是不是孩子的時間管理有問題?該怎樣指導孩子管理時間?伍育賢博士說,「但事實是,有時候這個問題跟時間管理無關,你只要讓孩子休息休息,就沒事了。」
陳志佳博士在受訪時表示,華人家庭一般都強調,孩子要學習勤奮,「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笨鳥先飛」。「我們不否認,勤奮的確重要,但在西方文化中,人麼尊重個體差異,孩子的情緒非常重要,有時候甚至比其它方面更為重要。」做父母的,應該瞭解孩子的情緒,尊重他們的內心。父母和孩子能夠溝通,培養並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這才是保證孩子學習和生活成功的基礎。
那麼,家長如何和孩子順利溝通呢?陳志佳博士建議,「華人家長、尤其是華人新移民家長,一般在心理上有較強的焦慮感,為了讓孩子學成功,他們不惜為孩子做出很大的付出和犧牲,同時也想要控制自己的孩子。我們知道,華人家庭多強調,孩子得聽父母的。但是,孩子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希望,家長也能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當然,作為子女,也應該傾聽自己父母的心聲。」
活動現場座無虛席,許多家長在互動環節向專家提問和請教,他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唐女士有兩個孩子,很多時候切身體會到和他們在溝通上的困難。「有時候當孩子不跟自己交流的話,你不知道他們發生了甚麼事情,就不知道怎麼幫助他們。通過這個講座,我吸取了不少經驗。就像在互動中,有的家長說的一個很好的觀點,你要知道孩子的情緒,如果你老是對自己的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無形中就會讓孩子產生壓力。」
她還表示,專家們的案例分析也特別有幫助,很有啟發。「比如,不要只顧講自己的,或者打斷孩子的話題,要傾聽孩子講完,然後互相交流,可以過幾天再回來討論這個話題。」
責任編輯: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