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鹿港反杜邦30年 發展小鎮觀光耀眼

李棟梁(站立者)在反杜邦運動一戰成名,除了當選縣議員,後來也連任兩屆鹿港鎮長。(郭益昌/大紀元)

人氣: 49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益昌台灣彰化報導)今年是鹿港反杜邦運動30周年,小鎮居民當年的慷慨情緒已不復見,反倒是假日時段的遊客如織。隨著觀光旅遊業興盛,加上彰化縣政府重新定義「偏遠地區」,讓鹿港民宿業者得以解套,第一家合法民宿在今年正式上路,種種因素將小鎮觀光推上另一個高峰。回顧當年的環保運動,顯得格外有意義。

「鹿港反杜邦」發生在1986年,主要訴求為反對美國杜邦公司擬在台灣彰濱工業區設立二氧化鈦工廠。由於杜邦尚未動工,當時媒體報導僅用「擬」設廠等字眼,但敏銳的鹿港人已經嗅到不尋常,紛紛發起以反杜邦為名的環保運動,拒絕高汙染產業進入純樸小鎮,捍衛農、漁業發展。

整起事件源於1985年的一篇報導,內容披露杜邦打算在彰濱工業區設立二氧化鈦廠,總投資額約64億元,經濟部也批准這項投資案。消息傳出後,敦厚的小鎮居民立刻群起反對,正反兩方的攻防不外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論。鹿港發展成知名觀光景點,則是當時成功推翻杜邦設廠後,種下意外又美麗的種子。

1986年3月,時任縣議員的李棟梁發起陳情活動,他表示,生產二氧化鈦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將造成環境汙染,高達60多公頃的廠區不會只生產二氧化鈦,將來可能生產其他高危險化學藥品,居民堅決反對;10月,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成員運用各種手段阻止開發,直到1987年3月,杜邦宣布取消設廠計畫,行政院也在該年設立環保署。

1980年代,環保團體、反公害組織大量出現,環保運動逐漸受到民眾的認識與支持,也讓台灣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及時反思。環保署、地方政府環保部門的設立,除了因應環保團體的要求,也是先進國家的重要指標。

與政府角力 公害防治協會遍地開花

早在杜邦有意在彰化投資設廠時,台灣各地早已傳出許多化學工廠汙染事件,包含台中大理的三晃農藥廠、新竹李長榮化工廠、桃園大潭高銀化工等公害事件層出不窮。杜邦到鹿港設廠,當然引起居民反彈,1984年底發生的印度博帕爾事件,還有臨近的台化彰化廠,都是居民反對設廠的重要依據。當時台灣各地的環保運動,居民互相交流與協助,讓抗爭得以成功,日後也各自成立公害防治協會,持續為環境發聲。

1986年,台中縣大里鄉反對三晃農藥廠汙染的組織台中縣公害防治協會(台中市公害防治協會的前身),是台灣第一個民間反公害「合法」團體;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創會會長李棟梁以反杜邦為號召,於當年10月成立協會,兩會同為歷史悠久的環保社團。

李棟梁在反杜邦運動一戰成名,除了當選縣議員外,後來也連任兩屆鹿港鎮長。他在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30週年慶的紀念專刊中指出,反杜邦運動發生在戒嚴時期,很多行動都要祕密進行,否則若被情治單位掌握情報,行動將被破壞。

「很多時候和警察溝通必須很有技巧,進退拿捏很重要,事後想起,還是會有點害怕。」李棟梁說,協會還沒正式成立前,他們策劃一場反公害之旅,以參訪為由,打算搭遊覽車北上,結果警察將車擋在高速公路下,硬是不放行,還打算以戒嚴時期「聚眾遊行」理由抓人。在陳秀賢、陳陽德、盧思岳的支持下,他勇敢面對警察,表明與鄉親有契約在先,每個人已收100元,不給上車就是背信,後來警方自知理虧,要求他們不要穿印有「我愛台灣、不要杜邦」的衣服,就這樣從早上談判到下午,最終雖然放行,但也耽誤了行程。

鹿港反杜邦運動後,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一戰成名。(郭益昌/大紀元)
鹿港反杜邦運動後,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一戰成名。(郭益昌/大紀元)

反杜邦運動被視為台灣社會運動的先驅,讓各地汙染事件的抗爭群眾群起效仿。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多個汙染事件與鹿港反杜邦的時空背景重疊,民間團體相互支援,共同對抗執政者,成為奠定日後台灣環保運動的重要指標,多個縣市環保團體組織了「合法」的公害防治協會,有效對抗政府與財團。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