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史】羅馬帝國興衰記(18) 迫害信仰 帝王被擄

文宇

小漢斯‧霍爾拜因在1512年所畫的素描,描繪沙普爾羞辱瓦勒良,現藏於巴塞爾美術館。(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396
【字號】    
   標籤: tags: , ,

3.瓦勒良(Valerian 253~260年在位)

公元253年,帝國發生內戰,多瑙河地區行省長官瓦勒良以為加盧斯帝王報仇為名,打敗埃米利安努斯,成為帝國帝王。

瓦勒良甫一繼位,立即整頓軍團指揮官階層,破格提拔有能力的人才,不問出身,只看是否有軍事才能。三世紀末期「伊利里亞諸帝」時代的軍人帝王,不少是瓦勒良時代受到破格提拔的。

瓦勒良認同德西烏斯的理念,誤把帝國的衰敗歸咎於基督教,因而承繼德西烏斯時代對基督徒的迫害。

刻有瓦勒良側面像的金幣,背面為幸運女神像。(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維基百科)

257年,瓦勒良發出敕令,政府可在未經查證犯罪的情況下逮捕基督教會主教級人員,並判處流放或死刑;羅馬主教與迦太基的居普良被逮捕處死。

258年,瓦勒良下達更加嚴酷的敕令,將所有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列入逮捕的範圍之內,若信徒不願聲明放棄其基督信仰,則政府便得以沒收其財產,並將其判處流放或處死。只是這些措施因隨後的帝王東征失敗被俘,便中止實行了。

從羅馬帝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帝國遭難的時候往往是基督徒被迫害最嚴重的時候,而越迫害基督徒,帝國的難越大,這似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公元260年,波斯薩珊王朝的第二位帝王沙普爾一世大舉入侵羅馬帝國的東部領地敘利亞,瓦勒良親率七萬大軍迎敵,戰況慘烈,羅馬軍兵敗,瓦勒良帝王被俘,羅馬軍團被解除武裝,派往波斯境內建造攔水壩等基礎設施,帝國領土被占,大批百姓被擄為奴。

位於洛斯達姆的石面浮雕,可見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騎馬者)、羅馬帝王瓦勒良(站立者)及求和的阿拉伯人菲利普(下跪者)。(Fabienkhan/維基百科)

瓦勒良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敵國俘虜的帝王。

帝國帝王被擄是羅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恥辱,給羅馬人民造成極大的震撼,羅馬帝國自愷撒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威望一落千丈。高盧帝國的出現便是此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之一。

瓦勒良被俘後,其子加里恩努斯繼位。此時的羅馬帝國已分崩離析,各地叛亂紛起,與之前不同的是,以前的叛亂是爭奪帝位,而此時則是群雄紛紛宣布獨立,脫離羅馬帝國。

加里恩努斯的半身像(Wikimedia Commons)

史書記載,當時除了宣布脫離帝國的高盧政權(史稱「高盧帝國」)與東部宣布獨立的帕爾米拉王國之外,還有30位將領擁兵獨立。

加里恩努斯統治期間,帝國遭遇國土分裂,邊境狼煙四起。連年的兵災、瘟疫橫行,造成人口減少、耕地荒蕪,帝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之中。

塞維魯王朝時便開始的通貨膨脹此時達到最高點,新鑄的銀幣含銀量僅5%(奧古斯都時代含銀100%),厚度重量也嚴重縮減。

公元268年,治理帝國8年未見絲毫起色的加里恩努斯令國民不滿,在兵變中被殺。士兵推舉軍隊最高將領克勞狄烏斯繼帝位,史稱克勞狄二世。

三.  伊利里亞諸帝(伊利里亞王朝 268年~284年)

伊利里亞諸帝,或稱伊利里亞王朝的帝王,除了塔西陀均為軍人帝王,他們並沒有血緣或親族關係,只是因為他們都出身於伊利里亞而得名。伊利里亞王朝統治羅馬帝國16年,帝國漸漸從三世紀危機中復甦。

1.克勞狄二世(Claudius II 268~270年在位)

克勞狄二世是伊利里亞諸帝中的第一位,他在位僅兩年,卻在對抗哥特人的戰爭中屢屢獲勝,得到「哥特徵服者」(「Gothicus」)稱號。

克勞狄二世的半身像(Ronan.guilloux/gallery/維基百科)

在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帝王被俘、對外戰事接連失敗之後。羅馬帝國終於迎來決定性的勝利,把哥特人趕回多瑙河對岸。接著,克勞狄二世又打敗了乘虛而入的另一支日耳曼人部落阿拉曼人的進攻,暫時解除蠻族對帝國的威脅。

克勞狄二世對待蠻族戰俘的政策也十分成功,他把哥特人俘虜收編進軍隊,願意務農的安置在邊境行省,分給他們土地,令他們安家落戶,自食其力。這些安定下來的哥特人,在面對自己族人入侵時,不僅不會背叛,反而英勇戰鬥保護家園。

正當克勞狄二世著手解決分裂了十年的高盧政權時,卻不幸感染瘟疫去世。

刻有昆提盧斯側面像的硬幣(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維基百科)

克勞狄二世死後,被元老院封神,並任命他的弟弟昆蒂盧斯為繼任帝王。但是因為昆蒂盧斯能力不濟,得不到軍隊的擁護。在軍隊推舉騎兵首領奧勒良為帝後,元老院無奈只得同意。昆蒂盧斯聞訊深感恥辱,自殺身亡。@*

責任編輯:畢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羅馬帝國全盛時版圖跨歐亞非三大洲,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當時世界上只有東方的大漢王朝可以與之匹敵。
  • 愷撒生前政績斐然,在疆土、政治體制、經濟司法、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為其後到來的羅馬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生前雖未稱帝,但因其創下的輝煌功績及對羅馬帝國的深刻影響,被後世稱為「愷撒大帝」,成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王,被視為帝國真正的開創者。
  • 屋大維得知愷撒被刺的噩耗時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時年十八歲。史學家形容屋大維「外表異常英俊,也極其優美,雖然他從不在意其個人的打扮...
  • 1787年由藝術家繪製的《維吉爾對奧古斯都和屋大薇朗誦埃涅阿斯紀》,現藏倫敦國家美術館。描繪詩人維吉爾親自向皇帝奧古斯都朗誦詩作,皇帝的妹妹小屋大薇被詩歌的內容感動,抑制不住情感而昏倒。(公有領域)
    羅馬帝國雖被稱為帝國,但王位的承傳上卻並非世襲制,受幾百年共和制影響,羅馬帝國的元首之位原則上應該是選舉制,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講,任何一位德高望重且有能力之人都可成為元首候選人...
  • 正因為對正信者的迫害,羅馬帝國雖綿延百年,卻一直充斥著各種天災人禍,瘟疫、火災、政變、暴動、外敵入侵等等的動盪不安。
  • 一些史學家把羅馬帝國的衰亡歸結於獨裁帝制,殊不知歷史上有多少輝煌強大的帝國與王朝,而帶領國家民族走向強盛的帝王偉人也比比皆是。因此,君主制不是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民主制也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所在。「道德」才是一個國家民族興衰存亡的決定因素。
  • 克勞狄烏斯的統治在施政上還算可圈可點,但是家事管理不善,縱容家奴干政,最大的敗筆是娶了尼祿的母親...
  • 尼祿是古羅馬第一個迫害基督徒的暴君,他為了一己之私,殘酷迫害基督徒。尼祿一生,殺妻殺母弒師害弟……犯下無數惡行,而「對正信之士的迫害」使他成為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殘暴帝王,「尼祿」的名字成為暴君的代名詞,千古以來受盡世人唾罵。
  • 克勞狄王朝覆滅,羅馬帝國進入「四帝內亂」期,各地行省和軍事長官相繼稱帝,一年中出現了四個皇帝,造成嚴重的社會動盪、政治經濟秩序混亂...
  • 之後的羅馬帝王依舊不斷重複地犯下天理不容的罪惡,給自身、給民族國家帶來毀滅的命運。弗拉維王朝隨著圖密善的死而滅亡,歷經三任帝王只有27年,元老院推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