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瓦勒良(Valerian 253~260年在位)
公元253年,帝國發生內戰,多瑙河地區行省長官瓦勒良以為加盧斯帝王報仇為名,打敗埃米利安努斯,成為帝國帝王。
瓦勒良甫一繼位,立即整頓軍團指揮官階層,破格提拔有能力的人才,不問出身,只看是否有軍事才能。三世紀末期「伊利里亞諸帝」時代的軍人帝王,不少是瓦勒良時代受到破格提拔的。
瓦勒良認同德西烏斯的理念,誤把帝國的衰敗歸咎於基督教,因而承繼德西烏斯時代對基督徒的迫害。
257年,瓦勒良發出敕令,政府可在未經查證犯罪的情況下逮捕基督教會主教級人員,並判處流放或死刑;羅馬主教與迦太基的居普良被逮捕處死。
258年,瓦勒良下達更加嚴酷的敕令,將所有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列入逮捕的範圍之內,若信徒不願聲明放棄其基督信仰,則政府便得以沒收其財產,並將其判處流放或處死。只是這些措施因隨後的帝王東征失敗被俘,便中止實行了。
從羅馬帝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帝國遭難的時候往往是基督徒被迫害最嚴重的時候,而越迫害基督徒,帝國的難越大,這似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公元260年,波斯薩珊王朝的第二位帝王沙普爾一世大舉入侵羅馬帝國的東部領地敘利亞,瓦勒良親率七萬大軍迎敵,戰況慘烈,羅馬軍兵敗,瓦勒良帝王被俘,羅馬軍團被解除武裝,派往波斯境內建造攔水壩等基礎設施,帝國領土被占,大批百姓被擄為奴。
瓦勒良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敵國俘虜的帝王。
帝國帝王被擄是羅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恥辱,給羅馬人民造成極大的震撼,羅馬帝國自愷撒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威望一落千丈。高盧帝國的出現便是此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之一。
瓦勒良被俘後,其子加里恩努斯繼位。此時的羅馬帝國已分崩離析,各地叛亂紛起,與之前不同的是,以前的叛亂是爭奪帝位,而此時則是群雄紛紛宣布獨立,脫離羅馬帝國。
史書記載,當時除了宣布脫離帝國的高盧政權(史稱「高盧帝國」)與東部宣布獨立的帕爾米拉王國之外,還有30位將領擁兵獨立。
加里恩努斯統治期間,帝國遭遇國土分裂,邊境狼煙四起。連年的兵災、瘟疫橫行,造成人口減少、耕地荒蕪,帝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之中。
塞維魯王朝時便開始的通貨膨脹此時達到最高點,新鑄的銀幣含銀量僅5%(奧古斯都時代含銀100%),厚度重量也嚴重縮減。
公元268年,治理帝國8年未見絲毫起色的加里恩努斯令國民不滿,在兵變中被殺。士兵推舉軍隊最高將領克勞狄烏斯繼帝位,史稱克勞狄二世。
三. 伊利里亞諸帝(伊利里亞王朝 268年~284年)
伊利里亞諸帝,或稱伊利里亞王朝的帝王,除了塔西陀均為軍人帝王,他們並沒有血緣或親族關係,只是因為他們都出身於伊利里亞而得名。伊利里亞王朝統治羅馬帝國16年,帝國漸漸從三世紀危機中復甦。
1.克勞狄二世(Claudius II 268~270年在位)
克勞狄二世是伊利里亞諸帝中的第一位,他在位僅兩年,卻在對抗哥特人的戰爭中屢屢獲勝,得到「哥特徵服者」(「Gothicus」)稱號。
在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帝王被俘、對外戰事接連失敗之後。羅馬帝國終於迎來決定性的勝利,把哥特人趕回多瑙河對岸。接著,克勞狄二世又打敗了乘虛而入的另一支日耳曼人部落阿拉曼人的進攻,暫時解除蠻族對帝國的威脅。
克勞狄二世對待蠻族戰俘的政策也十分成功,他把哥特人俘虜收編進軍隊,願意務農的安置在邊境行省,分給他們土地,令他們安家落戶,自食其力。這些安定下來的哥特人,在面對自己族人入侵時,不僅不會背叛,反而英勇戰鬥保護家園。
正當克勞狄二世著手解決分裂了十年的高盧政權時,卻不幸感染瘟疫去世。
克勞狄二世死後,被元老院封神,並任命他的弟弟昆蒂盧斯為繼任帝王。但是因為昆蒂盧斯能力不濟,得不到軍隊的擁護。在軍隊推舉騎兵首領奧勒良為帝後,元老院無奈只得同意。昆蒂盧斯聞訊深感恥辱,自殺身亡。@*
責任編輯:畢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