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護(法護是梵文的意譯,音譯為曇摩羅剎)約生活在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至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祖先是月支人,本姓支,世居敦煌郡。八歲時,他出家跟外國的高僧竺高座修行,改從師姓。
竺法護慧解過人,知識淵博,後來為了學得真經,隨師到西域,遊歷諸國,從中學習了36種語言以及相關的經書。
當竺法護準備返回敦煌之時,大量收集當時在西域諸國流傳的佛經,將之帶回敦煌,從此一心一意地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之後竺法護又攜帶大批經典(約165部)經書到長安,共譯出154部左右的佛經。他所翻譯的《法華經》首次把觀音菩薩介紹到中國。
東晉高僧道安曾說: 「護公所出,綱領必正。凡所譯經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樸則近本。」
竺法護從西域回到中原後,曾有一段神奇的小故事:晉武帝末年,他隱居在深山中。山上有一道清泉,竺曇摩羅取之洗澡漱口。後來有一個樵夫將泉水污染了,泉水很快就乾涸了。竺法護在泉邊徘徊道:「因為人沒有道德,使清泉斷流。如果泉水真的永遠枯竭,那我就該搬到別的地方去。」話音剛落,泉水再次湧出,溢滿石澗。
晉武帝末年,竺法護曾隱居深山,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不久,因關中大亂,戰爭頻仍,與徒眾東下澠池避難,於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遘疾而卒,時年七十有八。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