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佛家故事:晉代佛經譯師──竺法護

作者:休心
font print 人氣: 4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竺法護(法護是梵文的意譯,音譯為曇摩羅剎)約生活在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至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祖先是月支人,本姓支,世居敦煌郡。八歲時,他出家跟外國的高僧竺高座修行,改從師姓。

竺法護慧解過人,知識淵博,後來為了學得真經,隨師到西域,遊歷諸國,從中學習了36種語言以及相關的經書。

當竺法護準備返回敦煌之時,大量收集當時在西域諸國流傳的佛經,將之帶回敦煌,從此一心一意地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之後竺法護又攜帶大批經典(約165部)經書到長安,共譯出154部左右的佛經。他所翻譯的《法華經》首次把觀音菩薩介紹到中國。

東晉高僧道安曾說: 「護公所出,綱領必正。凡所譯經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樸則近本。」

竺法護從西域回到中原後,曾有一段神奇的小故事:晉武帝末年,他隱居在深山中。山上有一道清泉,竺曇摩羅取之洗澡漱口。後來有一個樵夫將泉水污染了,泉水很快就乾涸了。竺法護在泉邊徘徊道:「因為人沒有道德,使清泉斷流。如果泉水真的永遠枯竭,那我就該搬到別的地方去。」話音剛落,泉水再次湧出,溢滿石澗。

晉武帝末年,竺法護曾隱居深山,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不久,因關中大亂,戰爭頻仍,與徒眾東下澠池避難,於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遘疾而卒,時年七十有八。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西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它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不過,在西晉短暫的統治期間,近一半時間是處於戰亂之中,因此經濟談不上甚麼發展。但西晉文學則開始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 有關釋迦牟尼的一些事情,歷史流傳下來的很多佛經中都有記載。
  •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點,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咽喉要地,在河西走廓的西端,為一面積不大的綠洲,四面戈壁、沙漠環繞。
  • 早期的洞窟形式主要是禪窟和中心塔柱窟,起源於印度。禪窟是供僧人坐禪修行的洞窟。如285窟主室為方形,正壁開龕塑像,供修行者觀像之用.................
  •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文化反過來又滋潤著信仰。看到敦煌石窟那些驚世駭俗、美輪美奐的偉大藝術作品,不禁令人思考這些作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這些絕世超凡的作品又是出自何人之手? 創作過程的資金、原料、設想、構圖又是怎樣的呢?
  • 藏經洞指敦煌莫高窟第17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開鑿,是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清朝時,祖籍湖北麻城的王圓菉因生活所迫,流落於酒泉,並在此入道修行,人稱王道士。後來他....................
  • 在這人人汲汲於功成名就、自我過度膨脹的時代,二一老人「失敗才會發大慚愧」的修學心語,是值得我們玩味再三的!
  • 太虛大師一生總計有三次悟境,不止生理、心理有所改變,思想、文字的風格,亦由空靈活潑,轉為條理深細縝密。
  • 慈航法師於受戒後,即行腳參方,拜謁名山聖地,親炙高僧大德。前後近廿年之參學,法師遍禮九華山、天台山、普陀山諸道場,參禪於揚州高曼寺,聽教於諦閒法師,學淨於度厄法師,請益於太虛法師,受法於圓瑛法師。
  • 斌宗法師居山時期,物質生活匱窘的程度,較諸「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歷過十多天以「鹽水煮著小石子佐膳」的日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