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大師羅森鮑姆:貝多芬奏鳴曲之絕響(1)
【大紀元2016年10月05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蘭青、張小清紐約採訪報導)按: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國際鋼琴大賽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紐約巴魯克大學英格門音樂廳舉行。本屆比賽邀請到教授古典鋼琴五十年的維克多‧羅森鮑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舉辦大師班。比賽前夕羅森鮑姆接受專訪,摯誠分享了他對古典音樂演奏與欣賞、特別是比賽指定的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師經典曲目的精到理解,無論是專業音樂家還是業餘聽眾,都會深受啟發。茲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續前文)
1. 貝多芬第三十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9
Beethoven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1)第一樂章
比如說作品109,聽眾聽到第一樂章,會覺得像一首幻想曲,由最初的音符開始,就在變幻波動著。那不是個傳統主題,而是音程起起落落的流動的織體(texture),左手的音符似在呼應著右手,有點像在看萬花筒,瞬息萬變。
在起始幾秒鐘後,是戲劇性的爆發。速度由快變慢,充溢著強烈的激情。當後面段落以不同音區再現起始素材時,這種處理也再次出現,如同英雄史詩般地達致高潮。
這些元素似乎有點彼此對立,開頭是疾速迸濺的元素,之後是非常戲劇性、激昂富於旋律的緩慢部分,這在奏鳴曲中並不常見,特別是這樣早、這樣快就出現,輪廓這樣分明。這是第一樂章。
點擊聆聽:
(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狂放激昂、節奏強勁,這是毫無疑問的,非常快,也非常流暢動聽,可說是堅韌有力。中間一段有種安靜的布基(boogie)風格,最後又重歸響亮強勁。
點擊聆聽:
(3)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主題變奏曲。變奏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居於核心位置。他從非常年輕時起就開始寫主題變奏曲,終其一生寫了很多只是一個主題加變奏的樂曲。他的不少奏鳴曲都是主題加變奏的搭配,作品109就是其中之一,主題加變奏出現在結尾部分的第三樂章。
你會覺得,主題非常的抒發內心,抒情,溫暖,帶著莊嚴靜謐,但也帶著嚮往,並不總是那麼平靜,有時敞開自己,好似在接近著什麼。這個主題那麼深情,好像包含了一切元素,預告著後面變奏的出現。
和主題比起來,第一個變奏更像是傾瀉而出的詠嘆調,幾乎是歌劇風格。緊接著的一個變奏則好像將主題撕扯開來——構成主題的音符及轉位和弦被拆散,成為支離的單音,那些元素彷彿飄在空間中,等待著從新組織在一起。
我不會描述所有的變奏。這之後是個非常快而有生機的變奏,之後是個很柔和的,再之後是一個簡短變奏,有點像賦格曲,意思是說主題(theme)被簡省成一個「賦格主題」(fugue subject):原主題中的一些音符被組合成另一主題,這在賦格曲中叫做「賦格主題」。這個「賦格主題」不斷以不同音調再現,幾乎就像一次行旅,以那樣的旋律延續了一小會兒。
最後主題又以與開頭稍微不同的版本再現,伴著越來越快的一個重複的樂音,直到這個樂音變成顫音,感覺彷彿天門敞開了,那是如此恢弘壯麗的體驗,你感覺在一個樂章中經歷了全部人生。
結尾處,幾乎又回到主題的原初樣貌,彷彿走完了一個輪迴,一輪人生:從起始,歷經人生所有的蛻變,再回到源頭。樂曲非常安靜、簡單地結束,動人心弦,彷彿你藉由返回本原而找到了寧靜。非凡的體驗。
點擊聆聽:
大紀元:我們知道,人們總是很讚賞貝多芬英雄史詩般的精神,感覺他在表現某種抗爭。
羅森鮑姆:不總是抗爭,他描繪生活,人生在世共通的體驗、為人所意味的一切:渴求,鄉思,追求,嚮往,成就,激情,喜慶……很多東西。
大紀元:似乎我們只有返回本原的時候才能找到內心的寧靜。
羅森鮑姆:是的,或者說當我們接受命運,不管它是什麼。
點擊聆聽:
(待續)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