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財經評論

謝田:中國的製造業怎樣才不會輸(中)

【大紀元2016年10月04日訊】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高速度而盲目的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沒有長遠和整體的規劃,沒有什麼真正的章法,缺乏質量的控制,教育產業化氾濫,許多原來的大專、中專和技校都紛紛盲目升級,造成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過剩、大學文憑含金量下跌,而職業教育和高級的技術工人又極其短缺的可怕現象。中共在需要「工人階級」的時候,說工人階級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共不需要工人階級的時候,全社會對藍領階層、勞工階層實際上充滿了鄙視,中專和技校的畢業生也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所有這些,都為中國製造業短板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德國有著世界著名的「雙系統」,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並重,後者把課堂教學和工作實踐結合起來的做法,讓全世界稱羨。從西班牙的教育部長,到英國工業聯盟的總監,都希望效仿德國的教育體制和中小企業系統(German Mittelstand)。連通常對德國不那麼買帳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也想全盤效法德國的模式,說如果這個模式在德國有效,為什麼不能在法國也生效?但實際上,不管是法國還是中國,德國模式可能還真的不那麼容易效法;不然,德國奇蹟已經存在至少三、四十年了,為什麼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德國?

《哈佛商業評論》(HBR)今年6月一篇關於德國製造業領先全球數據工業革命的文章(Thomas Kautzsch)指出,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汽車零件製造商、機器工業公司和機床工業公司們一直是世界製造業的領袖,因為他們在生產線上把計算機軟件、各種感應器、各種網絡,及各種電子器件的潛能綜合性的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現在,德國人又在製造業的所有領域,從汽車、火車、飛機、機器、甚至廚房用具方面,在數據製造業方面再次領先世界!

德國人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們把從產品研發、產品開發、產品市場實驗、銷售、定價、市場需求預測、訂單處理到工廠管理的所有過程和環節,都全部數字化了!德國製造商已經從這種數字化中得到了投資回報上的好處,盈利大幅上漲,其中大部分的利潤,是通過生產過程的優化管理實現的。到2030年,Thomas Kautzsch預計,世界其他國家的製造商們從德國人那裡只是分小小的一杯羹,就有1萬4千億美元的進帳。數字技術使得德國汽車製造商在每次開發一個新汽車商品的時候,就能節省1億美元!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的一個對德國經濟模式的分析無可奈何的說,其他國家都熱切的希望引入德國的經濟模式,但是德國人製造和生產的方式,絕對不是像他們的產品那麼樣的容易輸出。換句話說,德國人的優秀產品,全世界都可以買得到,但德國人優秀的生產方式,全世界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就能夠學得到,包括中國。德國產品對全世界的滲透,幾乎無所不在、無孔不入,但大部分的人們卻都根本不知道。比方說,歐洲中央銀行(ECB)從德國的法蘭克福控制了歐元區的貨幣,但一個叫Beckhoff Automation(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的德國公司,卻控制了歐洲中央銀行(ECB),或者準確的說,是其裝置控制了銀行的照明和空氣調節!實際上,倍福自動化公司的電力和電路設備還裝在意大利的歌劇院、地中海上的豪華遊艇、拉斯維加斯的音樂噴泉,和中國一半以上的風力渦輪機裡!

「無所不在,但又幾乎遁於無形,屬於家庭企業,但絕非微不足道!」這聽起來幾乎是對最高深的武林高手的描述。德國倍福只不過是德國成千上萬家企業中的一個,是那種不為人知的世界冠軍,他們合起來,組成了德國令人生畏的製造業軍團和出口巨擘。僅德國倍福一家,其生產的一半以上要出口,其2020年的預計銷售總額,就要達到20億歐元!德國的信用等級是AAA級,他們的企業幾乎可以免費的借到他們需要的任何資金。

德國倍福這樣的公司,他們可不是僅僅在二戰之後才奮發圖強、茁壯成長的,他們的工作方式、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早在1825年,也就是幾乎200年前,就已經奠基、發展、完善、成型了。

在德國倍福公司的家族企業老闆、漢斯•倍福(Hans Beckhoff)先生看來,公司的所有投資都是他和他的三個兄弟姐妹們自己出錢的,他們四個人就是公司的全部股東。他們不借貸,也不欠錢。這一點其實和中國傳統的家族企業是一致的,當然,中國今天的企業恐怕就不是這樣了,中國企業的債務,和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一樣,已經到了脖子以上了。

德國人走在全世界的前面,還體現在他們正在計劃下一步,向世界提供「混合增值(hybrid value-added)」的產品模式。亦即他們不只是提供他們的產品本身所帶來的結果,而是提供消費者和顧客所需要的最終結局。什麼意思呢?比方說在德國巴伐利亞的Wolf Heiztechnik(德國沃爾夫)公司,沒錯兒,他們在中國北京也有分公司,他們計劃不僅僅是提供供暖設備(heating equipment),而是要提供溫度控制(temperature control)設備。因為他們知道,任何一家中國公司都能夠生產供暖設備,但他們都不能提供整體的、混合的、具有附加值的產品。這一點,就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短板,但即使知道了這個短板,中國製造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德國。

(待續)◇

責任編輯:劉菁

本文轉自第499期【新紀元週刊】「」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