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視頻集錦

無數條線軸在她手裡滑來滑去 最後成品讓人驚嘆

看更多文章»

走過藺草黃金年代 編織藝師承傳與創新

大甲資深藝師林惠津,2007年開始從事藺草編織教學,成立編織教室,並在各個社團指導藺草編織。(賴瑞/大紀元)

【大紀元2016年10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藺草原來是很不起眼的雜草,生長在苗栗縣苑裡鎮臨海河流出口兩旁的沼澤地,這是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因為這種三角藺草僅生長於北緯24度19分至32分,東經120度33分至43分之間,因此苑裡地區具備了不可取代的環境優勢。相傳於清朝雍正5年,住在苑裡的平埔族原住民婦女--蒲氏魯禮和斯烏茂二人,曾擷取大安溪下游兩岸沼澤上野生的三角藺草,晒乾壓平,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可說是藺草編織用物最早的開始。到了漢人逐漸移墾入台灣後,看見平埔族原住民的藺草編織手藝都非常羨慕,也一一投入學習編織的行列,當時改良加工的「加紋蓆」也稱「龍鬚蓆」,是苑裡藺草編織的極品,也是台灣官吏帶回大陸最上等的貢、禮品。

大甲藝師林惠津 藺草製衣第一人

如今藺草的種植多以水田的方式,野生的藺草已不復存在,苑裡雖然種植了大面積的藺草,但大甲的藺草帽蓆卻遠近馳名,因為這裡曾是藺草製品的出口集散地,所以大甲鎮上的藺草編織也是盛極一時,許多資深的編織師傅仍在教導藺草編織這項手藝。

大甲資深藝師林惠津成立藺草教室,跟隨她學習藺草編織的學生無數。(賴瑞/大紀元)

資深藺草編織老師林惠津從小跟在母親身邊學習編織,2007年開始從事藺草編織教學,成立編織教室,並在各個社團指導藺草編織,跟隨她學習編織的學生無數,但林惠津感嘆地說,能真正堅持下來的學生並不多。

林惠津創作的「藺草衣」是2000年獲得第六屆全國編織比賽入選作品,也是全世界用藺草做成衣服的第一人,為了這個前所未有的創意發想,花費了長達半年的時間才編織完成。另外的入選作品還有藺草宮燈與貴婦包,都是林惠津自己的構思,同樣花費很長時間才創作完成。

林惠津創作的「藺草衣」是2000年獲得第六屆全國編織比賽入選作品。(賴瑞/大紀元)

林惠津表示,她目前投入編織創意作品的時間比較少,大多以教學以主,在社團活動中她會教導學員編織小杯墊、坐墊、或者小包包,先從簡單的手法開始,比較容易入門。因為她覺得學這項手藝真的不容易,要有點天分,能夠一直跟隨她學習編織的學生其實不多,現在能協助她做編織教學的學生,都是小時候就在父母身邊學過基本手法,她們都比較年長,年輕的孩子學習起來的確是有點困難,林惠津說:「要期待新生代在藺草編織上有新的創意,她還看不到前景。」

林惠津指出,她編織的藺草大部分是從苑裡買來的,1斤70元。苑裡、大甲有很多人在編織,大甲鎮瀾宮周邊街市有幾家碩果僅存的帽蓆行老店,但是真正的藺草製品可能不多,很多採用進口材料製成的產品價格比較低廉,真正用藺草編織的產品都是手工製作,造價高不太好銷售。

苑裡女兒呂錦霞 新藺草編織手法

苑裡呂錦霞藺草編織藝師,藺草作品創意無限。(賴瑞/大紀元)

生長在苑裡的呂錦霞,在2015年被登錄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是傳統藝術類的重要保存者,她回憶起小時候看著父母編織藺草,忙碌時全家人都投入編織工作,在苑裡那個純樸的鄉間,沒有一家工廠,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工作,每天都有商行老闆來收購藺草成品,藺草的帽子在1936年可以外銷日本逾1,600萬頂,成為台灣僅次於糖、米的第三大外銷特產,呂錦霞說:「那真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

雖然不是每個苑裡的女孩都會編織藺草,但苑裡女孩的價值卻很可貴,呂錦霞說:「當年要迎娶苑裡的女孩可要準備高額的聘金喔!」長大後,藺草織品的黃金時代也過去了,藺草在激烈的商業競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被外來廉價的合成纖維材料及國外進口紙稔取代,甚至被林投葉與瓊麻的纖維材料打敗。呂錦霞表示,實在是因為藺草編織的手藝很不容易學習,除了不可能以機器製作,也不容易染色,編織的過程耗時費力,必須要相當大的耐心與細心。

濃郁的草香味 能防蟲與跳蚤

但呂錦霞認為,藺草的優點是其他纖維材料無法取代的,像是它有超強的吸水性,做成鞋墊可以防治香港腳,穿上藺草編織成的拖鞋不但透氣、吸汗,還有止滑的效果。呂錦霞指出,最特別的是,藺草編成的草席有濃郁的草香味,這是非常珍貴的芬多精!可以防蟲防腐,其他草類纖維編成的草蓆,使用時間一長可能會被蟲蛀蝕,但藺草不曾有蟲蛀的現象,更不會有跳蚤滋生,只要保持乾燥,隔一段時間讓它在陽光下充分曝晒,一頂藺草帽蓆可以使用60、70年還完好如初,而且越常使用越光滑,色澤越好看,這是當年日本人大量選購台灣藺草產品的原因。

說到藺草容易發霉的缺點,呂錦霞認為這是可以克服的,她自己在編織前都會非常細心地處理藺草材料,除了在陽光下曝晒長達10個小時以上,她還會用細針剖草,一根草可以挑剖成三根,纖細到其中的海綿體都被挑除掉,用這樣細膩的藺草來編織就不會有發霉的問題。

呂錦霞雖然從事編織教學已有15年,其實她當初並不想再碰藺草這東西,只因為苑裡公所要辦地方產業特色活動,開辦了好幾場藺草編織教學的公所人員一直向她抱怨,能夠教學的都是傳統老舊的編織手法,參加的學員完全沒有創新的技能可以學習。

因此,呂錦霞決定挺身而出,希望構思新的作品,當她親手編織出一條立體形狀的藺草魚,及一套老人茶具組時,呂錦霞開心地說:「當時的苑裡鎮長驚歎不已,認為這樣創新的藺草編織法,連經驗豐富的老阿嬤都做不出來!」何況呂錦霞那時才30歲。

呂錦霞藺草創意作品——茶具組合包。(賴瑞/大紀元)

編織全憑手感直覺 別人學不來

很多人不能理解呂錦霞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其實所有的編織手法都在她的腦海中儲存,雖然她會用電腦下載圖案,會手繪編織圖,但是實際編織時全憑自己的手感與直覺,她堅持不用其他針織與縫補的手法,採用單一的藺草編織,無論是裝飾的花草,包包的提袋、鈕扣,完全以藺草呈現,因此很多創新的設計手法是別人學不來的。

呂錦霞曾入選全國編織比賽的作品「桐花燈罩」,可是創意獨具,能在藺草燈罩上編出桐花圖案是無人能及的,她還嘗試讓不易染色的藺草染上紅色,讓素還真布袋戲的作品裡出現了3朵紅色的蓮花,當然還有現代化的泰迪熊、鄉土情懷的穀倉,只要她想得到的都能用藺草編織出來。

但是從事藺草編織教學15年來,呂錦霞卻感嘆後繼無人,年輕的學習者實在不多,當然有遇到一個得意門生跟隨她學習了十多年,在工藝表現上很有成就,但是除了這個特殊的年輕孩子,她覺得其他回鄉學習的青年仍然不太專精,行銷藺草產品的方法倒是很好,像是「愛蘭協會」的年輕成員,把藺草結合其他素材來推廣,成效似乎不錯;可是呂錦霞還是覺得遺憾,因為都是採用傳統的編織手法,創新的作品還是沒有出現。

向日葵農場 行銷觀光與藺草編織

大甲「匠師故鄉」其實是藺草藝師聚集的地方,在向日葵農場裡就有位藺草編織的資深藝師李媽媽,她年輕的女兒李安妮承傳了母親的手藝,雖然不是藺草編織高手,卻是行銷藺草產品的大甲女兒,在精心營造的向日葵農場裡,種著碩大美麗的向日葵,也種植著翠綠梗直的三角藺草,每年6月藺草採收,在農場的土地上曝晒乾燥後,再一一綑紮整理收藏起來,這些繁瑣的工作只是藺草編織的第一道工序,接下來的編織工作就更繁複。

向日葵農場種植的三角藺草,整理收藏後,用於藺草編織教學。(賴瑞/大紀元)

李安妮原本有自己規劃的事業藍圖,在2002年向日葵農場開始經營後才慢慢投入其中,她以休閒農場的方式把傳統的藺草編織帶進來,來農場的遊客,除了到大安海邊體驗撒網捕魚的漁家生活,也到農場裡學習編織藺草,剛開始她教導遊客編織立體的小鹿,或者藺草娃娃,但是學習的成果並不好,她覺得可能是難度太高,她現在教遊客編織小杯墊、小草帽,在短短4週的課程中學習的成果就能展現。

憂藺草技藝失傳 買不到草蓆

經營向日葵農場的李安妮,行銷藺草編織的作品,希望能保存這項沒落的傳統技藝。(賴瑞/大紀元)

農場裡有一間藺草編織教室,李安妮為來訪的遊客細心地介紹藺草,推薦藺草的產品,她發現50歲以上的客人對藺草特別有感情,常常訂購藺草的產品,尤其是藺草草席,用過的客人都愛不釋手,回購率很高。有客人向她訂購藺草產品時,她就會去找社區的阿嬤編織,一件草蓆阿嬤要編織2個月以上,她算一算基本時薪不到100元。但是社區的阿嬤還是很熱心,有一次社區辦藺草編織研習營,主辦的單位找來26個阿嬤藝師,其中最年輕的阿嬤已87歲,她真的很憂心這項技藝將會失傳,尤其是比較細緻的工法已沒有幾人能做,像是藺草草蓆,當這批年長的阿嬤去世,可能就再也買不到了。

去年全國高中青年領袖營在向日葵農場舉行,李安妮為營區100個孩子介紹藺草編織,並做短期的培訓,但這些年輕孩子都沒有想要學習編織的願望,更別說有創意發想的作品。李安妮認為要找到藺草編織的人才,一定要有認同自己故鄉的情感,才有可能真心投入這個即將要沒落的產業。

她和她的伙伴們都是在地的年輕人,她們願意為這項傳統技藝付出心力,她們不斷為來訪的客人推薦藺草這種的天然編織材料,並結合竹編、拼布、染布等不同的手工技藝,讓一般消費者都能接受,也能吸引不同領域的藝術人才來學習藺草編織,市場有需求才能繼續推廣,她們才會繼續種植藺草,編織藺草,創作新的產品,藺草編織的技藝才有希望繼續延續下去。

責任編輯:羅令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