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四國學者研究結果:閱讀書寫靠左腦運作

【大紀元2016年01月05日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1月5日聯合舉行記者會,宣布由臺灣、美國、以色列和西班牙四國科學團隊,透過跨國、跨語言的腦造影研究,顯示人類所有語文閱讀和書寫的運作都在左腦。

這篇論文「Universal brain signature of proficient reading: Evidence from four contrasting languages」剛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隨即獲得國際媒體介紹報導。這是國際間首次針對四種語言,以同樣的實驗程序,所進行跨國腦造影的最新研究,也是臺灣少見跨校整合的成功實例。

據中央社報導,今天(5日)記者會由中央研究院士曾志朗、中大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長吳嫻、陽明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郭文瑞、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副教授李俊仁等人組成的團隊,分享跨國、跨語文的腦造影研究。

曾志朗表示,1861年時,法國神經學家兼外科醫生布羅卡(Broca)針對失語症患者進行研究與治療時,發現人類的語言運作是在左腦,該研究團隊針對臺灣、美國、以色列和西班牙等四國的研究者,以中文、英語、希伯來文和西班牙語進行腦造影研究,證實人類語文閱讀和書寫運作都在左腦。

李俊仁表示,過去傳統想法認為中文是象形文字,由於大腦的圖像處理能力在右腦,因此推論中文處理是在右腦,英文是拼音文字,則在左腦處理,但團隊針對四種不同語言研究,發現四種語言在聽覺或視覺的詞彙處理上,在大腦活化情形幾乎一樣,也就是不管何種語言的運作都在左腦。

李俊仁也表示,傳統上大家認為中文在口語和閱讀存在差異,但研究也發現,口語和閱讀其實仍存在相關性,若是注音符號沒學好,也可能造成以後的閱讀障礙,因此未來在推動閱讀教育時,也可以加入口語方面的教學,讓其相輔相成。

從研究可發現,各種不同語言的母語在大腦使用情形很類似,但吳嫻表示,若是第二外語,大腦使用情形可能就有不同,根據初步研究,第二外語可能因學習年紀、學習方法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越小開始學外語,或生活化學外語,可能和母語交融得越好,越晚學兩者可能越像獨立系統。

吳嫻表示,雙語交融程度高,未必等於兩種語言表現好,很多家長希望不要輸在起跑點,但不少研究也顯示,學齡前兒童接觸過多語言刺激,會產生困惑,因此還是要在適性、自然的環境下學習,且兒童大腦學習總量是固定的,學雙語和只學中文的孩子相比,學到的詞彙量也會有差異。#

責任編輯: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