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AA制」的團年飯是啥味?
【大紀元2016年01月25日訊】隨著中國傳統新年將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盛宴即將拉開帷幕。說到年飯,中國人在腦海中立即浮現出的場景便是家人團聚、圍桌而坐的溫暖和愜意。然而,近日在大陸某地上演的一家人用「AA制」來付年飯費的一幕,卻讓人感到了陣陣寒意。
李女士所在的大家族每年都是各家輪流請吃年飯。但是到了今年,輪到自己請客的老二一家卻提出要「AA制」。雖然飯後,「三個家庭按照人頭數把現金交到老二手中」,但卻仍因為老三的憤然離開而使得這一本該其樂融融的相聚不歡而散。可見,這樣一次「AA制」並沒有給大家帶來任何愉悅。有意思的是,當人們在網上看到這條新聞時,表示支持「AA制」的人數比例竟然高達7成,他們的理由是這樣做可以「不為錢扯皮」。
看到這種大多數人都在信奉的道理,我們不禁要問,中國人從何時起,開始為支付年飯費而扯皮?難道說,家人在一起吃頓飯,也要來個「親兄弟、明算賬」?這種算計著錢財得失的團圓飯,吃起來到底是啥味呢?
在日益開放、強調獨立的現代社會,「AA制」一度被視為人際交往的圭臬。人們大多相信,只要我付了自己的那份,不給別人添負擔,就是最合理、最明智的做法。尤其是在西方社會,即便是父母跟子女在飯店吃飯、也採用「AA制」的說法和現象,也常常被中國人不分對象、地點、場合的拿來就用。
且不說由「Go Dutch」引申而來的「AA制」一詞,本身就有著嘲諷之意;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數群體在使用這種「人人為自己承擔」的方式的同時,其實早已深諳其內在所存的被約定俗成的共識,即大家都有能力、有條件、且非常樂意自己支付。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或許從未想過,要把金錢當作與他人分享快樂的前提。因此,就算某一次有人例外的打破了這一規則,心血來潮的想要請客,也絕不會破壞了難得相聚的氣氛,更不至於傷了誰的感情。
可是,這種並非起著決定作用的支付方式被移來中國後,就變得有些擰巴了。好像不用就不符合潮流,不用才會傷害感情,於是,就有了在吃飯前,大家都要習慣性的想一想會不會在飯費上讓誰吃了虧的「癖好」。當然,這倒不是說,我們都不應該為別人的囊中羞澀考慮,更不是要助長那種一有錢就擺飯局的揮霍氣焰以及沒有錢卻仍嚷嚷著要請客的要面子習氣。事實上,若真的知道一起吃飯的人是囊中羞澀,那別說「AA制」了,最體貼的方式顯然應該是替人家付了。
看來問題的關鍵不是付費的方式,而是一頓飯吃下來,能不能實現讓大家都感到愉悅和溫暖的初衷。如果桌上的親朋好友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親人傳遞的關愛、朋友留下的情意,那麼無論是「AA制」,還是誰請客,都不會影響分毫。那些只在形式上爭高下的人,也只能讓我們看到,他看重的似乎並不是內容,而是形式;不是面前的這個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善待,而是他自己的付出以及錢財本身。
過年的團圓飯也正是應了這個道理。據說,年夜飯的別名又叫「圍爐」,因為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人們吃年飯時,會在桌下放一個燒得旺旺的火爐,「表示一家興旺,又表示一家團圓」。團圓,意即美好的相聚,因此長久以來,中國人在吃團圓飯的過程中,從食物到擺設,都要竭盡所能的表達出人們因相聚而感受到的「美好」之意。無論是吃餃子、長麵,還是魚或糕點,都暗含著家人對彼此的祝福與關愛。
而如今,中國人早把這種孕育著美好寓意的過年聚餐變成了一種形式,甚至形成了一種不想參加、卻不得不去的心理負擔。從家族中的女人們親自烹飪、準備飲食到現在直接去高檔餐廳搓一頓,就可看出,中國人似乎把置辦團圓飯當作是一件勞心、費力的事,並不在意它的內涵。從「輪流坐莊」到「AA制」,更可看出,在大多數中國人心中,家人的團聚似乎比飯錢重要,團圓飯不過是一種出了自己的那份錢就算盡力完成了任務的差事。如此,即便是山珍海味、美酒佳餚,恐怕也只能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了。#
责任编辑: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