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人力危機 台農委會投33億育青農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我國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以及小農經營型態缺乏規模效益等問題,為根本解決農業發展困境,必須建構吸引年輕人返鄉從農的環境,農委會研擬「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預計6年投入新台幣33億元,輔導1萬8千位青年成為未來主力農業經營者或幹部,期待透過青年投入農產業、產銷互助合作、品質與創意加值等策略,為農業發展注入新驅動力。

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表示,農產品要優質、安全、創新且有特色,才有競爭力;農產品除開發加工以外,也應與休閒產業結合,農民經營範圍才會廣大。

陳文德說,估計未來10年老農慢慢退出經營,而年輕人進入就需要計畫性的培訓,農委會從今年開始提出青年就業培育方案,未來6年要培育1萬8千人,10年要培育3萬人,政府打算6年之間投資33億元,作為教育訓練。

培育計畫將與嘉義大學合作,從培訓體系與實際操作部分,培養青年農民,目的就是提升農業競爭力,提升年輕人從農的意願,農業確實能達到相當水準。

推動青年農民專案輔導

陳文德表示,青年投入農業可能遭遇的「技術」、「資本」、「土地」等問題,需要分別尋求不同單位協助,102年起推動的百大青農輔導,以2年個案陪伴輔導方式,整合該會及地方政府各項資源,組成輔導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解決農地、設施興建、經營資金、技術提升、財務管理、資訊工具、加工研發、行銷等各項問題,甚至給予設施設備、3年零利率專案貸款等協助,讓青年農民穩健經營,進而擴大規模或創新、加值、發展,成為標竿並帶動其他青農。

青年的創意、熱情與堅持是經濟、社會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如第1屆百大青農盧紀燁所建立「壽豐印象」產銷平台,除依據消費需求規劃作物種植外,也讓農產販運過程的成本直接回饋生產者,藉由產銷平台整合小農產品,以土地、青農與食材故事進行行銷。盧紀燁更期許自己可以建立一個以生產者為主體的農企業,讓企業獲利回饋生產股東,開創新產銷模式。

另一名雲林的青農李星辰,雖家族在桃園地區經營竹筍產業有成,但他考量生產基地擴大不易、加工廠規格與國際標準有落差等問題,毅然決然地前往雲林,設立符合國際規格的新一代製程筍類加工廠,除輔導當地農民共同建立斗南的竹筍產業外,更整合台南、屏東筍農,再創產業榮景。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指出,第1屆百大青農輔導2年期間,累計動員投入超過5,660專家輔導人次、設施設備補助超過2,480萬元、協助申請專案農貸超過1億3,900萬元、導入新品種或技術超過180項次、協助產品或故事設計超過260件、導入資訊或自動化系統超過30項、補助創新加值經營企劃執行超過400萬元等資源,讓百大青農擴大規模逾500公頃、產品通過驗證逾240項、加工研發逾100項、通路拓展逾350項,整體產值平均提升61%。

青農聯誼會 有你不孤單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表示,未進入百大青農者,每個縣市都有「青農交流聯誼平台」,大約有5,600名,他們平常都會聚在一起,除了農委會給予組織訓練、技術輔導外,也會彼此交流關於生產或是相關資訊。根據以往經驗,青農回去後除了技術外,在經營管理上也會遇到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透過這樣的平台,讓彼此互相連繫,年輕人有伴,從農之路不孤獨。

他指出,農業不全是老農,現在也有很多青農,有的是為了照顧家人,有的是希望能為家鄉做改變,很多都帶有使命感,像是徒步環島,第一次就募到200多萬元,讓部落居民有免費公車可以搭。

張致盛坦言,輔導青農也有辛苦之處,現在的青農跳脫傳統,不是只要補助,他們會質疑制度面的問題,或是對國內產業制度及行銷都有很多意見,不過他認為這樣很好,可以藉此修正並改進,是輔導青農最大的收穫。◇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