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香港紀行:思忖還神幾百萬人
【大紀元2016年01月18日訊】(新紀元週刊463期,作者謝田)早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就曾經打算過去香港一遊,希望能在香港尚未回歸、中共尚未插手之際,看看這顆東方明珠的原始風采。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能夠在1997年之前成行,而過了1997之後,竟然慢慢失去了去參觀一下的念頭和興致。哪成想,因緣際會,今年年初,在籌劃去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的訪問之際,突發奇想,打算從香港轉機,來好好看看這顆南中國海之濱的東方明珠。
今日的香港,回歸了幾乎20年之後,訪問香港時,從朋友和人們的街談巷議之中,到處都體現著港人的深深無奈,流露最多的都是對東方明珠的色彩趨於黯淡的感嘆。面對滿街的北大人的衝擊和中聯辦的陰影,香港人似乎多了更多的無奈。他們調侃、解嘲的說,以前,在香港街頭、市井的交談中,除了廣東話和英語,幾乎沒有其他。有人操普通話在香港講話、對話,會被視為老土和外人,不為主流社會接受。但今天,用普通話在香港對話,已經成了新的標準和規範。面對香港、九龍、新界滿街的京腔和北方的口音,港人在無奈和失落的心態中,又多了幾分惆悵。
對香港,以前一直有「價廉物美、可以盡情購物、大肆淘寶」的印象。這可能是出於我的一位美國教授,記得他說過他去香港時,在地攤上買了一條1美元的真絲領帶,質量很好,做工精細。這位法語教授還把他從香港淘來的這件寶貝拿給我看,果真是不錯。這次去香港實地觀察,也問了問朋友們,這個價廉物美、購物天堂的印象就被徹底顛覆了。沒錯兒,香港依然是購物天堂,旺角和尖沙咀依然有價廉物美的商品,但二十年前的都市特色,看來永遠是找不回來的了。
朋友比爾是西方人,生於英格蘭,周遊了世界許多地方,也在香港生活了很久。他帶著我去跑馬地,看香港的賽馬俱樂部(Jockey Club)和體育俱樂部,遊覽山頂道(Peak Road),坐跨維多利亞港灣的輪渡。忽然想到要問問他:作為西方人,當年你也在香港,你是怎麼看待香港的回歸的?是不是為英國人可惜?有沒有對中國的回收耿耿於懷?他想了想說,其實不是的,他們沒有覺得英國人做的怎麼不好,或者丟了什麼臉面,英國人其實真的是為了香港好,才做出配合中國的舉動的。英國人在香港有利益,中國大陸官方也有,如果香港受損,對兩方面都沒有什麼好處。
香港多年來一直在填海建地,維多利亞港灣已經越來越窄,中環面對港灣一直在向前推,去九龍的輪渡航線也越來越短。問以後香港本島和九龍是否會連在一起,所有的港人都直搖頭,說不可能,港灣再窄也會留著,就像中共不管怎麼樣施加影響,港人也在明裡、暗裡在對陣、抵制、反抗和防範。說起這些對陣,有些似乎成了所謂的「都市傳奇(Urban legend)」了。
都市傳奇,也叫現代傳說、都市傳說、都市怪談、當代傳說,當然是一種民間的故事、傳說、傳奇、甚至流言。傳奇的傳播者認為,這些是由真實的故事所組成的,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性憑據不是很足。都會傳奇會在新聞報導中出現,社交軟體今天也成為都會傳奇的傳播方式。傳奇之一是中銀的大廈,那柄劈開了香港的風水的中資大樓。港人的應對辦法呢,傳奇說,是風水的反布陣。港人大佬在高樓頂上架設大炮,對著中銀大廈,來反火力壓制;或者面對中銀大廈,擺設許多處理黑煞和晦氣的法器。他們還說,匯豐的大樓,是可以拆卸而搬走的樓,因為當年匯豐不知道能不能混下去;駐港解放軍的軍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房地產,也是港人的心病。
海外的人常常提起,香港的良心,香港有良心,港人的良心來自何處?香港在彈丸之地聚集了7百萬人,良善不足是很難居住在一起的。不管是餐館裡陌生人並桌吃飯,還是朋友們大家團團坐、一起大吃特吃「盆菜」,任何人都能被港人獨特的、濃郁的善念所感動。菲律賓女傭遍及香港家庭,那天在朋友家聊閒問了一位女傭,這個獨特的群體與港人的互動,也是一個奇觀。每星期日,香港的公園裡、公用過道上,用紙殼板鋪在地上,這裡就是成千上萬菲傭過周末的地方。問為什麼港府不提供一個休憩的地方,他們不知道,港人似乎也不覺得這有礙觀瞻。
也許,香港地鐵車站等地最常見的一則廣告,很好的反映了港人的心態。據說這是一個不成功的電視網的廣告,他們開始進軍超市生意。這個廣告的用詞,構思頗為巧妙和吸睛,還有不同的版本,但後半句都是一樣的:「套劇冇穿崩,今晚要劏雞還神。」再三問香港朋友,這後半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是說人們覺得幸運的時候,自己在殺雞犒勞自己,是人自己不再糊塗、回過神來的意思呢?還是人們在覺得幸福和幸運的時候,是要殺雞宰羊回饋、供養、感激神明呢?
再三詢問,香港朋友都說,是第二個意思,表明香港人是懂得感恩的。嗯,對神的感恩,也許,這正是香港人在當今的亂世之中,能特立獨行、獨自美麗的原因吧!◇
責任編輯:劉菁
本文轉自463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mag.tvsm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