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元謀首義 功在開國

【隋唐英雄傳記之九】劉文靜與裴寂(上)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1049
【字號】    
   標籤: tags:

「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左傳》魯定公十三年,晉陽城以一座戰爭古城的風貌,在史上留下第一筆記錄。此後,煙沙半城,鐵騎往來,晉陽一直作為軍政重地被世人熟知。春秋韓、趙、魏滅知伯的「三家分晉」,漢文帝劉恆之藩「蟄伏」十六年,北齊皇帝高歡起事而征戰四方,這些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皆在晉陽發生。到了隋唐之際,晉陽再次吹響出征的號角,見證了又一樁奉天伐罪、開國建業的戰爭傳奇。

大業末,海內戰亂不休,綿延的烽火灼燒著晉陽城的夜空,城內的一切都顯得微末卑微。一對至交好友見此景象,一個仰天而嘆:「貧賤之身,又生逢離亂之世,今生要靠甚麼保全自己呢?」另一人卻爽朗一笑:「世事都是可以預知的,你我這般投合,何必憂慮貧賤?」這一笑,遂定了二人命途。

風雲初合

這對夜半私語的好友,一個是晉陽宮監裴寂,一個是晉陽令劉文靜。裴寂少失怙,家貧無以自業。路經華山神廟,他曾祭拜祝禱,向神明祈求富貴。夜裡,他夢遇白頭翁贈言:「卿年三十已後方可得志,終當位極人臣耳。」在晉陽做宮監,他早已過而立之年,依舊看不到潛龍騰飛的機遇,是以發出那句自傷身世的感慨。而劉文靜少年時,便襲父職,儀同三司,後為晉陽令,因與裴寂相識,結下同遊、同宿的深厚交情。史載裴寂「疏眉目,偉姿容」,劉文靜「偉姿儀,有器幹,倜儻多權略」,兩人皆具清秀儒雅的文士風度,無怪乎一見如故。而劉文靜那一句勸慰,注定了他們無法做到人如其名,終生寂靜無聞。自大業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淵到任,他們的命運正在悄然逆轉。

裴寂與李淵有舊交,再遇老友,深受禮遇,常與李淵晝夜宴飲。而劉文靜善謀略,隱隱覺察出李淵有圖四方之志。及見其次子李世民,他更是驚歎不已,有心依附。他曾言於裴寂:「此非常人也。大度如漢高祖,神武似魏太祖,年紀雖輕,實則天縱之才。」裴寂卻不以為然,沉醉於和李淵敘舊。

後來,李密反隋事發,劉文靜與他有姻親關係,受牽連入獄。李世民惜其才識,至獄中探望。劉文靜曉其來意,便與他論國中大勢:「如今天下大亂,非商湯、周武、高祖劉邦、光武劉秀這樣的帝王之才不能平定。」李世民會心一笑:「您怎知沒有這樣的人呢,只是常人不能識別罷了。我到監獄來看您,正是想與您共商大計。」李世民聰明果決,識量過人,見隋室傾頹,常懷安天下之志。多年來,他禮賢下士、散財結客,為舉大事而做準備。劉文靜就是他看重的謀士之一。

劉文靜見世民如此坦誠,便把心中思慮良久的計策和盤托出:「李密圍攻洛陽,皇帝遠在江都,各地義軍數以萬計,如果有人能高舉義旗,天下不難平定。如今逃避盜賊的百姓來到晉陽,若是把他們聚集起來,可得十萬人。令尊本領兵數萬,君若能帶領他們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帝業可成!」世民聞言,正合心意,便在獄中與劉文靜商討反隋事宜,待機而起。

而此時李淵尚未知情,他的態度直接影響起兵的成敗。為了說服李淵,劉文靜向世民推薦了裴寂。世民知裴寂才識不同於文靜,相較於天下治亂,他更執著於自身的顯達。因而世民暗中交給龍山縣令高斌廉數萬錢財,囑咐他賭博時故意輸給裴寂。裴寂贏了小利,自然對世民頗有好感,關係愈發親密,世民這才將起兵大事據實以告。裴寂想起劉文靜對世民的讚許,若能助李家得天下,夢中神明的話不就應驗了嗎?他當即應諾。

共竭智力

裴寂不負所託,想出一則妙策。他利用職位之便,私下挑選晉陽宮宮女在宴席中服侍李淵,酒酣之際,他忽然對李淵正色說道:「二公子暗中招兵買馬,準備起事,我私自派宮女服侍您,一旦事情洩露,我們都會被皇帝處死。如今天下大亂,盜賊肆虐,您要拘小節,難免含恨而終;如果高舉義旗,一定可以成事。」

李淵知曉自己被兒子和朋友「算計」,只得順水推舟:「就聽世民的計劃吧。」其實,李淵也是素懷大志的英雄,起初受煬帝猜忌,只得縱酒納賄以自保。出調晉陽,正是他趨福避禍的機遇。世民等人的謀劃何嘗不是李淵心中所願,只是時機未到,他並沒有採取實際的措施。

不久,太原副留守高君雅會戰突厥不利,李淵獲罪被拘,境況危急。世民暗中結納死士,遣裴、劉二人入獄再次請求李淵起兵。他們說,如今大亂已興,李淵身處嫌疑之地,即使立功也難獲君王封賞,再不行動只怕難以保全性命。況且,晉陽兵強馬壯,宮禁中府庫盈積,可資三軍之需。發兵時日既定,恰遇李淵獲釋,此事不得以中止。世民又命劉文靜偽造煬帝徵太原兵討伐遼東的敕命,使得當地民心惶惶,皆欲作亂。文靜更趁機催促裴寂:「後發制與人,你應該勸唐公(李淵)即刻起兵啊。你身為宮監,讓宮人侍奉賓客,你獲罪也就罷了,還要連累朋友!」裴寂聞言,大為驚愧,日夜勸說李淵起兵。

這一年,馬邑梟雄劉武周起兵反隋,進犯太原。世民抓住戰機,命劉文靜等人以伐反賊之名,招募士兵,旬日間便得兵士數萬。他復請裴寂調用宮禁財物,以供軍用。史載裴寂曾進獻九萬斛米、五萬段布匹、十萬兵甲等物資,成為唐軍南征北戰、無往不利的堅實後盾。

世民的策略堪稱周詳,但眾人的行動卻驚動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忠於隋朝,懷疑李淵有變,欲謀害之。而世民事先得到密報,遂與劉文靜聯手,為李淵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一日,李淵與二人議事,劉文靜突然入內稟報,有密狀告發謀反之人。李淵命王威查閱訴狀,但劉文靜身邊的劉政會卻不許,說道:「告的是副留守,只有唐公才能觀看。」李淵同樣故作驚訝,取來密狀,對王威二人道:「有人告發你們,該怎麼處置?」高君雅氣急敗壞地嚷道:「這是謀反的人要殺我!」劉文靜卻不給他們申辯的機會,當機立斷,命隨從綁縛二人。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李淵起事,已到了勢在必行之時,遂於六月初五,設「號令堂」統帥三軍義士,由裴寂等人上尊號「大將軍」。十四日,他建大將軍府,以世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分統三軍,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並封其餘將帥。七月初四,李淵步至城門,張白旗而誓師點兵,歷數隋煬帝種種過失,宣告天下「興甲晉陽,奉尊代邸,掃定鹹洛,集寧寓縣」。初五,他率義師三萬南下,直指關中,正式踏上王者征途。@#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皇開國,天下歸心,終結了魏晉以來持續百年的板蕩格局。然統一治世不過曇花一現,隋煬帝修運河,溝通南北,為千秋後世創造福祉的同時,卻因不恤民力帶來現世的政治危機。大業七年,河南、山東的一場洪水,更沖蝕了隋朝的國祚天命,致使官民思變,揭竿而起。
  • 亂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難,也是英雄猛將書寫傳說的畫卷。那出生入死、橫刀躍馬的壯懷歲月,那替天行道、濟世安民的英發雄姿,創造了千古風流人物,譜寫了萬世正氣長歌。李唐起於隋末天下大亂之機,創三百年繁華盛世,開國武將功不可沒。這些功績如山的將領中,有一位特殊的將軍,他三次解救秦王於危難,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七,為初唐武將第一人。
  • 美人歌歇,鐵騎揚塵,問天下誰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個尚武的時代,在區區二十載的光陰裡,呈現了一部英雄輩出的戰爭史詩。數支裝備精良的軍隊沙場相逢,各為其主,生死相見,給這段歷史塗抹上鐵與血的主色調。有一支王者之師,皆皂衣玄甲,每戰便似烏雲蓋雪衝鋒陷陣,似一桿金剛不破的巨筆,在中原大地鐵畫銀鉤,勾勒出一個力透山河的「唐」字。
  •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
  • 一柄八卦宣花斧,夢遇神人授藝,臨陣對敵只曉三招絕技;出身草莽,販私鹽、劫皇綱,荒唐事無所不為,人送諢名「混世魔王」。演義小說勾勒的隋唐世界,壯懷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卻以一副粗豪而詼諧的形象出現,為這段恢宏的歷史增添一絲活潑歡喜的氣氛。他行事乖張莽撞,偏能遇難呈祥,多福多壽,是凌煙功臣中最幸運的福將。而「半路殺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傳統故事,更是作為經典俗諺深入人心。
  • 一位學士,見證三朝興亡,看盡花落雲舒。他走過每一座都城,親歷每一段時空,都留下了韻致深厚的傳說。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勝衣,但性情剛烈,每論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規誡助益,憑藉刀筆之才、博聞之識躋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讚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顧——陳文帝的庇佑、隋煬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於林,這無限尊崇風光的人生,卻是風口浪尖的險途。或許有人欣羨,有人懷妒,但這位學士總是懷著清淡玄遠的心態,不為所動,並寫下史上第一首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學士榜,位列凌煙廿四公。
  • 新年的鐘聲敲響,回顧往事,靜思未來,正當其時。在這紛繁的世界,哪裡去尋覓心靈的寧靜,訴說內心的嚮往?
  • 業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開盡、花期將殘的春夏之交,一場戰事的謀劃更加速了歷史改朝換代的進程。這就是唐國公李淵與其子女、謀臣策劃的晉陽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揹負著相士神秘的預言,帶領將士西入長安,從此踏上浴血沙場、定國安邦的征程。
  • 武德初,大江南北盡歸李唐,宇內重現隋朝統一盛世。而在蕭牆之內,一場奪嫡之戰再次悄然發生。歷史驚人的相似,卻又詠嘆著別樣的迴聲。晉王楊廣有心謀篡,隋太子橫遭易儲之禍;到了初唐,卻是太子畏懼秦王之功,幾次三番欲置親兄弟於死地。晉王縱贏得帝位,卻隨著國祚的衰敗英年早逝;而大唐開國便同樣面臨繼承者的抉擇,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無不牽動歷史的走向和國運的興衰。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