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共招台灣青年赴大陸創業 港商:風險太高

人氣: 92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中國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不健全,美國升息後,爛瘡一一浮現,成為過度依賴中國的亞洲以至全球國家2016年的一大隱憂,面對此般嚴峻環境,中共為求統戰,仍號召台灣青年赴陸創業,香港商人朱柯明建議,「年輕人創業留在台灣就可以了,MIT商品賣到中國,品質佳具品牌效應,風險還比較低。」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從十二五規劃至十三五規劃早已是老生常談,其目的是因為過去中國的經濟成長,多被基礎建設的投資帶動,多屬於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且現在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出口嚴重衰退,得靠著產業轉型擴大內需,發展半導體與紅色供應鏈,平衡昔日過度依賴投資、外貿的經濟促進政策。

邱俊榮表示,主因為半導體產業難以依賴中國自身的科研技術與人才,因與其科學基礎起步較晚有關係,只能透過併購與挖腳等方式補足,因此轉型的成效有限,現今該產業與歐美大國相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太可能「超英趕美」。

千瘡百孔的中國金融體系,也替中國經濟前景雪上加霜,邱俊榮解釋,中國金融機構與企業的負債問題,一直是可怕的爆炸因子,前幾年外在環境不惡劣時,中共能靠著政策壓制住,但現在有美國升息這個觸媒,讓龐大資金快速撤離中國,導致人民幣貶值、股市不斷下跌,恐引爆隱藏多時的金融危機,「中國的出口、內需與投資等實體經濟面,本來就表現低迷,若再加上金融危機,影響至深且廣,包含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連帶都會受到牽連。」

中共政體向來靠著政府力量解決經濟問題,有如寅支卯糧、揠苗助長,方式相當不健康,邱俊榮表示,中國近幾年國進民退情況相當嚴重,讓國營企業扮演重要角色,反而有礙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另外在金融市場上,銀行壞帳可以透過成立資產處理公司進行吸收,營造金融體質良好的假象,但其實是把短期問題長期化,長久下去中國的經濟難有起色。

而在台灣總統大選前,中共拋出針對台灣三中一青的統戰策略,擬協助台灣青年赴陸創業,乍似增加青年就業市場,但面對中國經濟數不盡的隱憂,與中國與台灣民風地氣上的落差,暗藏諸多危機。

朱柯明談到,香港商人起先看上廣大的中國市場與當地低廉的勞動成本,只是後來發現不少中國人,除不講信譽外,受過去習慣吃大鍋飯影響,工作態度較為懶散,辦事效率不彰,管理起來相當不易,加上漸漸失去當地市場的優惠,精明的港商衡量後,在2000年(民國89年)後陸續撤出中國,比台灣商人早上許多。

與香港商人不同,台灣商人想在中國生存困難重重,朱柯明解釋,在中國人心中,香港是借給英國,較為時髦與嚮往,而台灣則是脫離中國母體的叛變者,在中共過往的宣傳中,被當作是懲罰與打擊的對象,所以即便發展地多好,受政治因素影響,也不會被認為是好的,也讓台灣商人較不被中國人所尊重,也是欲赴陸創業與就業的台青必須面臨的挑戰。

陸就業競爭激烈 畢業生路邊賣燒餅

另外,中國每年有逾700萬的大學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不少學生畢業即失業,朱柯明談到,中國根本消化不了自己的人才,畢業生甚至得於路旁賣燒餅,且這是政府都無力解決的問題,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台灣青年除非具相當程度的特長,否則不必到這樣的環境找工作。」

「中國老闆經商心態以經濟掛帥,敢冒天下大不諱省成本販售黑心商品,怎麼可能給一般台灣青年較高的工資,若真這樣,中國本地青年也不幹了。現在的香港年輕人鑒於中國環境,赴陸發展者較少,多選擇留在香港本地或到歐美國家發展。」

不過,這並不代表就不搶占中國15億人口市場的大餅,朱柯明談到,中國民眾早對國產商品的品質不具信心,而MIT反而是品質保證,大家爭著買,有品牌效應。其實台灣政府把經濟搞好,讓青年留在故鄉創業,用自己的人才,以正常或兩地互惠的貿易方式,把商品賣至中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不需擔心被坑被騙,風險比親自去中國創業或就業還低。

沾染不良習氣 反誤一生

朱柯明表示,現在中國企業為賺錢不講信用,甚至販售假貨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台灣人民到當地創業,勢必要入鄉要隨俗,打成本戰拉低成本競爭,勢必犧牲商品的品質,否則會無法生存。若只是為了賺錢,而沾染不健康的習氣,變得阿諛奉承、坑矇拐騙,人品變得低下,反而才是誤其一生,「一杯清水再怎麼不足,至少還能夠飲用,如果滴入一滴墨汁,那就不再是水。」朱語重心長地表示。◇#

責任編輯:昱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