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一名女性患者,在六年前至新竹馬偕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脾臟有顆約2公分的腫瘤,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診斷為一良性血管瘤,醫生建議長期追蹤,2015年8月電腦斷層顯示腫瘤已增大為5公分,經病人同意後執行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此腫瘤乃極為罕見的「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全球僅100多例。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張政傑醫師表示,脾臟很少會長腫瘤,而「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更是罕見的一種良性血管瘤,尤其脾臟腫瘤幾乎不會有什麼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個程度,才有可能摸到左上腹腫塊,或壓迫到其他器官產生疼痛,因此病患常是在進行其他檢查時意外發現。
腫瘤罕見且無臨床症狀,增加診斷治療困難度,張醫師說,最能輔助判別的還是腫瘤在核磁共振影像下「車輪狀」特色,包含軸心及輻射擴散狀;影像學方面,注射顯影劑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因為組織硬化,可以發現顯影劑在腫瘤處滯留時間較長,與周邊的脾臟組織相較,腫瘤呈現較暗的影像。
葉主任強調,持續追蹤及提高警覺仍是治療脾臟腫瘤的關鍵因素,雖然腫瘤初步鑑別為良性,但也不乏良性血管瘤最終演化成惡性肉瘤的案例,病患仍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此外,一般都以超音波追蹤腫瘤發展,然而針對相對少見的脾臟腫瘤,醫師更必須提高警覺,輔以血液檢查及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加以判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將腫瘤對身體的傷害降至最低。
若需手術,根據脾臟腫瘤大小,可以選擇傳統開腹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來摘除脾臟,而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較小也較美觀,術後恢復亦較傳統開腹手術快,個案病患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全部脾臟,手術進行約90分鐘,術後恢復良好並於術後第四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也無其他異狀。
脾臟在胎兒時期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也是免疫功能發展成熟所必需,對成年人而言相對重要性較低,切除脾臟後要特別注意肺炎球菌等具莢膜細菌的感染,可考慮定期接種疫苗,有發燒等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
責任編輯:鄭樺